; 料玉白暗道:这邓兆恒当着一众下属妄议朝政,是对上不满,回去便说与刘员外。
邓知府起身叹道:“不易,不易啊。我朝廷上下哪个都不易,我们先吃饭去。”
邓知府等十几人被请进了屋内,其他随行差役、军士留在外面用饭。
邓知府一看,桌上摆着一大盆炖烂卸开的驴头,大碗里是驴肉、驴筯、驴肠等,还有几盘藕片儿、大碗的青菜之类。
笑道:“没想到付监史这简陋之所还有全驴宴席。”
付监史笑答:“我朝禁屠牲畜。冶铁所马骡近百,也有少量毛驴来支应差役,少不了腿断甚至累倒的,便好了我们这些人口腹。今日大人好运,刚巧遇上了,否则真不知以何来招待大人。”
军士抱上两坛酒,付监史道:“我这里备几坛好的杏花村,平日舍不得喝,以待上面大人来时招待。一旦开了封,无论剩多少,我们几个监史都是一气喝干,今日若剩下了还是归我等口腹。”
邓知府哈哈大笑,道:“诸位,今天我们就喝干这两坛杏花村,别给付监史剩下。”
众官员哄笑着,也是饿到了,大块吃着驴肉,相互敬着酒。
见一坛酒喝光,邓知府清了声嗓子,“各位同僚,说笑归说笑,剩下这一坛却是不能再喝了。我等填了肚子,到外面看一看,还要赶回衙门。这一坛先留着,待我们下次来再饮。”
蒲州冶铁所建在中条山山脚下,东面山势高耸。
一群人顺着冶铁所东侧的高处缓行,眼前视野极为开阔。
西北是来时的解州,西南是黄河向东拐处的风陵渡,西面隔黄河是关中平原,一马平川,没有尽头。
在烟气蒸腾处眺望百里沃野,邓兆恒心胸舒畅了不少。他觉得,可能这里就是他化解平阳府困境的要紧处。
一行人指指点点,商议着何处新建冶铁炉,何处道路应该整修,用多少人力、物力等等。
见料御史跟着没出声,邓知府问道:“料御史,冶铁亦属你所辖,有何高见?”
料玉白临来之前,刘员外对他道:“你我与邓知府相处近一日,他居然没提我兄长,我们也没提他老师和岳父,心照不宣啊。这个邓知府不是自己人,他若在此成事,小心伤到我们的利害,你留些心,无论他要干什么,只看少插嘴。”
料玉白方才喝了几盏酒,从之前的萎靡中缓了过来,道:“回大人,下官对冶铁之事一窍不通,只不过为朝廷过过帐目。”
邓知府一指,道:“你看这冶铁所之南,再建十座冶铁炉绰绰有余,料御史以为可否?”
料玉白拱手道:“大人,据下官所知,我朝当下对民间冶铁并未开禁,皆为官营。而官营兴建亦必得报请户部、工部,待上朝议过之后方可兴建。大人未闻‘铁贱如泥’乎?”
邓知府:“料御史提醒本府自然知晓。我也问你,一方‘铁贱如泥’,而另一方边关却无铁打造兵器,农夫无钱置办农器,这是为何?”
料玉白:“下官不知。”
邓知府哼了一声道:“盖因官吏不为耳。”
料玉白眼皮一耷拉,忙说:“大人明鉴”,说完,拱手退一边去了。
邓知府对郑天野和钟副主事说:“你二位回府之后,立刻拟写报请工部、户部的公文,我过目后立即加急送出。”
眼下令邓知府心急的,还是流民的安置。
流民成群聚来,想来一些府地百姓日子无以为继。他虽无力解决天下的事情,但若在平阳府找到办法,那么,天下的麻烦也是可以化解的。
本打算当晚宿于归途驿站。蒲州向知县道:“大人,蒲州之鹳雀楼虽金时焚毁,但旧址尚在,仍常有雅士前来缅怀先贤之胸襟,大人明日可否前往观瞻?”
邓知府:“蒲州铁牛浮桥曾闻名天下,蒲津渡口还在否?”
向知县:“只余羊皮筏运些散货,且仲夏至中秋,河水急涨,沼泽泥潭宽阔,羊皮筏也过不得,船也难行。渐渐无人养船了,故此渡口近乎于无。”
邓知府问:“何以至此?”
郑天野一旁道:“大人,铁牛浮桥自唐开元五百年,俱是秦晋之要道。但元之后,黄河泥沙浑然俱下,频繁改道,泥沙淤积,而铁牛无法移动。自先帝开朝以来,逢黄河西移时则浮桥勉为所用,若东移则岸边铁牛沉没,打捞艰难,重建耗费甚巨,渐渐荒废。”
向知县道:“至今铁牛、铁人、铁山尚在,距县衙二十里。”
邓知府:“明日就近,去看看铁牛,今晚去宿蒲州县衙。”
当晚在蒲州县衙,邓知府知属下与自己坐谈的心思,便问了些本县粮产、税赋、徭役、县库赢余等事项。
向知县道:“本县主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