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专注。
简放一边述说,一边看着杨昊的表情,心中泛起无限感慨。
在宁远各衙主官之中,若以在宁远任职的时间长短来论,简放绝对可以算是一个新人。
在座的这几位主官,除简放外,其他几位,其中在宁远任职时间最短的,都已达到了十年。而简放,是三年前才向侯府毛遂自荐,开始在宁远任职。
但是,这位宁远主官中的“新人“,其来历却极为不凡。
这位如今在宁远人尽皆知的简长史,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一身学问冠绝天下,堪称饱学大儒。
他曾经是同期的三元会试之首,也曾做过几任科考的主考官,还曾做过当今太子的老师。他主编的许多书籍,至今仍被大楚许多读书人奉为必读经典。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年轻时的简放,也和天下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希望能够入朝为官,以自身所学,报效国家,造福社稷。
只是,真地等到入朝为官了,简放却对朝堂上的争斗极为厌烦。这也是他自中年起便将许多精力投身到书籍编纂之中的主要原因。
及至做了当今太子的老师,简放本以为可以远离朝争,专心辅佐太子,为大楚教出又一位明君,熟料做了太子的老师之后,简放才知道,看似平静的太子府,其实才是整个大楚朝堂争斗的风暴眼。而他做为太子的老师,自然免不了身不由己时不时被卷入到风暴之中。
三年多前,简放终于忍无可忍,向楚皇和太子请辞。
对简放这位大楚真正的、纯粹的读书人,楚皇和太子虽然极为不舍,却也深知其秉性,不忍见其日渐郁郁,便只好准其所辞。
辞官之后,简放便开始游学天下,欲行万里路。
而他游学的第一站,便是宁远。
之所以选宁远做为游学的第一站,是因为这些年来,简放对宁远的许多事情,尤其是治学一途的事情,颇有耳闻。
对于宁远的治学之道,争议颇广,褒赞者有之,贬驳者亦有之。
褒赞者,自然是认为宁远的治学之道颇有新意,值得推广。驳斥者,则认为宁远的治学之道离经叛道,流毒极大。
做为一位真正的读书人,简放深知,文风一道,对于一国一朝的影响极大。文风正者,国必兴。文风邪者,国必衰。
宁远的治学之道既然已经在大楚文人中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简放便决定亲自到宁远游学一番,看看宁远的文风究竟是正是邪。若正,他便会极力推之。若邪,即便杨家威震朝野,他简放也要以死相争,为天下读书人争一个明明白白。
于是,青衣小帽,仅带着一名亲随,简放离了京城,便直奔宁远。
一进入宁远的辖地,简放便觉得耳目一新。
简放上一次到宁远,还是大楚与七国那场大战后的第二年。
那时的宁远,初经大战,百废待兴,是一片真正的苦寒之地。绝大多数人的脸上,都带着愁容。
而时隔十余年后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