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凝、刘屿舟他们走在铺满旧石砖的一条街道上,街道上的人不乏有一些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和一些抛头露面的女子,其他便都是生活还过得去的布衣百姓,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富裕之人。
贾凝倒是没有看见一个小说中所描写的皇室贵族、王公子孙,在小说中或许烂大街,但是在现实中确实一个没有,贾凝在京城这么久也从未见过,很是稀有。
这些白面书生的读书人皆是匆匆走过,从不做停留,看样子应是同贾凝他们一样备考县试的学子。
贾凝神情颇为轻松自在,同刘屿舟闲聊道:“金陵城不比京城繁华,但流民却没有看到过一个,京城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流民,真是奇怪啊!咱们进城的时候也没有看见过”。
听贾凝这样一说,刘屿舟也发现了不对劲,难道金陵府治下之地比圣上所在的京城还要好?这显然不可能的啊,不然这样的事情早就传开了。
刘屿舟思索片刻,神色颇为奇怪的道:“是啊,咱们一路走来,包括进城的时候,城外也是没有一个流民,真是奇怪,难不成金陵城有妥善安置流民的方法?”
几十年来,大周的流民一直保持在平稳的数量,只是近些年来有些国力衰败,流民多了起来。
这些成千上万的,饥肠辘辘的流民没有办法,只能聚集在一起,来到府城、州城这些有粮的地方讨饭吃,甚至京城外围也有不少,官府自然不能让他们一直待在城里,只能给些粮食打发他们走。
这些流民一阵阵的,安顿好了一波,又来了一大波,搞得朝廷下发的赈灾粮食都被他们吃空了。
最后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谁都知道不能让他们一直无所事事,只靠赈灾粮为生。
以工代粮对于这些数量庞大流民也是杯水车薪,又不能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去种田。
所以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此官府只能干耗着,有一点粮食就给一点,没有就饿着,饿死了就饿死了。
贾凝轻轻一笑,道:“不想这么多了,没有流民就好,管他用什么办法,还是赶紧回客栈,好好复习一下四书五经吧,这次定要令先生刮目相看”。
刘屿舟认真的点了点头,面带笑容,道:“是啊,回去好好复习,争取一举考中,不愧对书院对我们的栽培”。
……
庆隆四年,二月二十日。
这一天所有参加县试的考生都在天不亮就早早起来,准备好笔墨纸砧,还有一天所吃的食物。
因为县试不同于府、院等试,县试需要的东西要自己携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