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着说:
“既然是我推荐的刘亚仁先生,如果需要试镜搭戏,我随叫随到。”
刘尚笑着竖起ok的手势。
在联系试镜演员的同时,刘尚也没闲下来,他在准备将剧本写成分镜头脚本。
整个创作过程都是带着编导班的学生一起。
刘尚自忖是一位负责人的老师。
不管教学水平咋样,他总是希望学生能从他这边学到一些东西的。
这天课上,刘尚借着自己正在画的分镜头脚本,给学生讲解电影视听语言和节奏。
“首先节奏感是什么?提到节奏感,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音乐,对,音乐的节奏感是最直观和好判断的。
有快有慢。但看到一幅绘画的时候,节奏感就不那么直观了,这类以空间为主的艺术形态甚至会引发一个思考,那就是绘画、雕塑、建筑这类艺术有没有节奏呢?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节奏是人(包括动物)的生命和自然界运动的重要属性。
人生理上的节律与自然界的节奏促成了他们自身生命形式的不断演化,使其形成了明显的节律条件反射—节律轻松化的能力…
这便是最初在原始人劳动者所产生的节奏,但显然这种节奏是非审美的。
到底什么是艺术节奏,说法很多,但至今尚无权威性的定论。
按照通常的理解,艺术节奏可以被看作是在流动的运动中某些组织化、统一性起作用时成立的东西,因而有人把它概括为“时间的秩序”,也有人把它概括为“运动的秩序”。
造成艺术内部不同运动方式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与节奏相关联的原因,是艺术反映现实时所使用的不同物质媒介以及由此形成的特殊表现手段。
例如,绘画:它反映现实的物质媒介是:画布、色彩、线条,它就是用这些东西来结构整体画面空间的。
绘画的时空结构看上去是完全静止的,似乎并不存在人们常识中的运动。
但事实上,这种空间艺术的运动是一种“不动之动”,对于这种“不动之动”所产生的节奏的感知,不仅需要有由物质媒介组织结构而生成的物理空间对视觉的刺激作用,而且,还需要有在这个物理空间中欣赏者知觉心理活动的参与才行。
回到电影身上,节奏对于这个时空集合体的艺术形式来说,陷入有着更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电影的节奏总是通过视觉与听觉从时空双向度上直接的,而且还是综合的被接受者所感知。
因此,我们在电影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到节奏的律动。
就电影创作的全过程看电影节奏的生成最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编剧,电影剧本实际上规定了影片的总体节奏。
一部影片叙事结构的起承转合、情节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情节间相互穿插所形成的律动,这些在电影剧本的创作中就已具雏形。
一部影片的总体风格已基本奠定,以后各个环节的创作都要以此为基础。
其次,节奏还来自以导演为中心的实际拍摄过程。
剧本对节奏所作的整体性规定,毕竟是文字型的东西,要把它体现在银幕形象之中,把剧情节奏变成明晰可见的画面节奏,还要经过许许多多具体的创作环节才能实现。
再次,电影节奏还来自于影片的后期制作,其中主要是剪辑。
苏联电影理论家、著名导演普多夫金曾认为:
电影不是拍摄成的,而是剪辑成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话并不过份,因为在电影创作中,剪辑绝不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手段。
故事设计的几个层次由小到大,分别是:节拍-场景事件-序列-幕-故事节拍是动作反应中的一种行为的交替,这些变化的行为通过一个又一个节拍构筑了场景的转折场景是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
使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景发生转折(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序列是一系列场景,一般2-5个,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达到顶峰。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为顶点,导致价值的大转折,
。故事由一系列幕所构成…故事就是一个巨大的主事件,它所带来的终极变化,必须是绝对而不可逆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