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三个层面依次与牙齿进行比较,选择与患者牙齿本色最接近的颜色。
李红艳深入浅出,从比色环境、比色方法和一些小细节入手,讲得林阳频频点头。
其中有一段让他印象尤为深刻,林阳从中真正感受到了完美级和大师级的差距。
“临床比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一蹴而就的天才是不存在的。要讲其实能讲很久,教科书有的我就不说了,我说说我自己的经验。”
“牙齿露出来再到我们看见,是必须有光的。那牙齿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什么?物理上说,包括镜面投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颜色主要由牙本质的颜色决定,而釉质的主要作用是对光的散射。所以你要考虑,要总结,树脂重叠起来以后颜色该怎么调节……”
“一颗牙单独拎出来的时候和一颗牙在整口牙里存在的时候,两者状态又是不一样的,就拿前牙来说,从中切牙(大门牙)到尖牙(虎牙),由前往后明度下降而饱和度提高。上下的前牙的颜色也略有差别,与下前牙相比,上前牙颜色偏黄……”
“年轻人的牙和老年人的牙又不一样,年纪越大,釉质越薄,牙色越黄。这点在人体其他方面也体现得很明显,所谓‘人老珠黄’,不单单是牙齿,就连瞳孔和皮肤都会不同程度变黄。口水的多寡也会影响颜色,口腔里干燥,牙齿的本色就明显,明度高,饱和度低。有口水浸泡,牙色就鲜活…………“
“再说环境,书上只写了自然光,从早到晚都有自然光,那么到底是怎么样的自然光?有人就研究了,少云晴天的自然光较佳,时间以上午10时至午后2时为宜。如果没有自然光,在人造光下面又怎么辨别牙色呢……“
“还有就是医生了,医生是否存在视觉疲劳,书上说的最好在几秒之内完成比色你能否做到?病人的牙龈红肿对颜色判断产生了影响,你可以自动纠正吗?病人只是最后做完了才看满不满意,过程都是需要你来把关的……”
林阳好像回到了大学那些在各种讲座奔波、认真听讲的青葱岁月,听这一席话,胜读好几个月的书。
千里马遇伯乐,方才奔腾千里;人遇良师,方能少走弯路。
一些原本似是而非的概念和感觉都在李红艳的讲解下慢慢串联、融合起来,林阳只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在得到系统的第二周,林阳得遇良师,李红艳不但教了他“经”,还教他做“人”,原本已经在系统帮助下有点飘飘然的他又逐渐被李红艳掰回了正轨。
李红艳光光在比色这个一般医生只用十几秒就能完成的步骤上就和林阳讲了足足十多分钟,讲完了病人也看完了,结束的时候甚至还是意犹未尽。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叫‘匠人精神’,我们口腔专业抛去口腔外科不说,经常有人把我们称为牙匠,反反复复就在绕着这几颗牙打转,就更要求我们要精益求精、善益求善。要知道几十年前,我们还没有牙医这个工作,那时候的牙医都是理发匠,理一次头发附赠拔一颗牙!”
清朝名医吴谦曾言: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古人诚不我欺,林阳成长之路久远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