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刘秉忠之流……”道衍合上册子,缓缓起身,走出禅房,在台阶前来回踱步。
刘秉忠,汉人,信佛,于天宁寺梯度出家,云游天下,后辅佐忽必烈伐南宋、大理,一统天下,呕
《易经》“大哉乾元”之意,使蒙古更名为“大元”。
但刘秉忠进“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之言,忽必烈命大将裂帛为旗,在旗帜上写“止杀”二字,攻破南宋,少杀人命,未行屠城之举。
五年前,太组皇帝驾崩,先帝登基,吴王未必想看到先帝行削藩之举,但在李棣起兵之后,却突然点出了“黑衣宰相”……道衍在心里复盘,这是可以理解的。
若是前燕王登基,当今陛下乃懿文太子嫡子,又是先帝皇弟,就算不是一杯毒酒,只怕也要圈禁一生……所以当日欲远遁江湖。
但在靖难之役中,当时还是吴王的陛下的所作所为……道衍远远瞄见一人正在登山,心中却在琢磨,应该不是巧合。
敲断了李景隆的小腿,但可惜这厮还是得以统率大军出征,数十万精锐毁于一旦。
之后又在大庭广众之下踹了黄子澄一脚,吐了方孝儒一脸的唾沫……这三位都是燕军以一偶得天下的关键人物,也是公认蛊惑先帝失天下的罪臣。
怎么可能是巧合?!
想起那个惫懒的年轻君王,道衍嘴角流露出一丝笑意,装傻充楞,倒是一把好手,真不比先燕王差啊。
不,他比李棣强。
李棣行之以刚,失之以柔,而陛下能屈能伸,在如此窘迫的情况下还能施展手段,尽力保持金陵城内几股势力的相互制衡。
如今,只有相互制衡,陛下才有喘息的时间。
“魏国公……”道衍低低自语,他这种人,在李允熥痛斥徐辉组的时候就感觉到了不对,在夏元吉接任户部尚书的消息传来之后就立即想通了全盘。
陛下未必会多恨燕王一脉……毕竟之前都撕破脸打了五年大战了,但陛下一定深恨魏国公,这位未必是想做魏武,但肯定是想做霍光。
因为霍光做了一件曹孟德没做过的事,废帝另立新君。
和杨士奇的猜测不同,道衍随燕王就藩北平近三十年,是看着李高煦长大的,他很清楚,一旦金陵城中相互制衡的状态被打破,李高煦这种人一定会起兵。
除非燕王李高炽肯让步……但这些不是陛下能掌控的,所以他提前出手,将这一切摁了下去,让还没有发生的危机提前湮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