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萧鞅跟在父亲萧恪身后上了船,一并进入船舱,在萧恪对面的位置上跪坐好,而后自己动手摆弄桌案上的茶具,煮起茶来。
萧恪本人捋了捋长髯问道:“大郎以为,沈穆之做了大都督,对勤王有利,还是不利?”
萧鞅闻言手上动作不停,口中断言道:“不利。”
“为何?”
“沈穆之虽有勇力,其麾下士卒也是精锐,但其人不孚众望,资历浅薄,莫说是谢公和父亲这样的方镇要员,就是比之张彻、杨孝钦等也远远不如,如今又无王命,各部怎么会心甘情愿听他摆布?孙散骑性格刚烈,这下更是开罪了谢老将军,这大战还没起呢,人心就已经乱了,这北军平不了。”
其父萧恪闻言并没有出言训斥,因为真正的忠臣就不会按兵不动到现在了。
倒不是说萧恪也跟李如愿一样想要清君侧,而是这个情况下,想做忠臣的成本太高了。
萧恪出身兰陵萧氏,其母乃是老皇帝桓宣的同母妹,过世的先帝是他的亲舅舅,而台城这位新君,是他表兄。
出身高门,又是皇亲国戚,所以萧恪在南楚一直是如鱼得水,老皇帝对这个外甥也相当信重,高官厚禄,将扬州广陵这么险要的地方交给他镇守。
而事实上,也是他最先出兵收复了历阳和采石,他的部队也几乎是第一支到达建邺外围的援军。
但你要他率军跟李如愿死磕救援台城,那他只能两手一摊。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没那个能力知道吧。
萧恪有点本事,但他最大的优点是自知之明,所以他也知道自己有点本事,但不多。
他麾下的一万多士卒,兵甲军械倒是不缺,但这一万人只有五千原来士兵,其余的都是新招募的,靠这种军队能跟身经百战的北军开片?
因此萧恪很识时务的将军队驻扎在江心洲上,然后观望。
原本以为能来个孙珍和沈穆之这几个皇帝亲信过来能作为主力,勠力同心能把北军赶出建邺。
但谁曾想这几个一来就先把主帅的位置抢了。
萧恪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你让他当主帅他也会推辞,但这不意味着他愿意忍受一个资历年纪都不如自己的沈穆之对他指手画脚。别人有的情绪,他也会有。
长出了一口气,萧恪继续问道:“倘若你是孙沈,如何行事才能使诸军携手不疑?”
萧鞅略一思索道:“自然是先行邀请谢公,与其私下交谈,感之以情,动之以理,先安其心,然后推举他为都督,让其任命孙散骑参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