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俩娃娃每次都是如此,大人们又岂会真的计较这些孩童把戏?
真要计较起来,这嘴硬的小胖墩何止欠了柳娘三块饴糖,不过柳娘也从未真的跟虎子要过。
五月的日头不烈却也不弱,但房州到底屏山叠嶂,太阳略微西斜了几许,起风便已微凉。
由于张辰家中的地少,酉时未到,张辰便已挑着两担金黄的麦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后头的小柳娘紧跟着步伐,又时不时停下来,弯腰捡拾起三哥晃晃悠悠间掉落的麦穗。这一路上倒是清静,此间季节村里人都在地里忙着收成,没有工夫出来闲逛。
但真要出来个人让张辰停下搭话,怕是要让张辰骂娘,近日接连在地里忙活早已是浑身疲软,此时肩上压着重担走路,若是再开口怕是容易岔气。
倒不是张辰的身子有多金贵,这可是他这三年来把自家的地祸害了无数次之后,才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之一。
不过比起他当初一梦千年,骤然变成大宋少年郎张辰时的懵懂状态,如今已经是难能可贵。
那会儿他对农事完全是一窍不通,连麦苗和杂草都分不清,若不是家里还有个老人帮忙指点着,一家子怕是早就饿成白骨了。
张辰并不甘心在地里折腾一辈子,自从他来到这个名人辈出的时代,心中便已有着在这方天地施展才华的宏大计划,硬着头皮也得先读上几本圣贤书,孰不知这年头“东华门外唱名方是好男儿”?
尽管他对大宋重文轻武的国策并不认同,但却不得不顺势而为,毕竟这是出人头地最好的途径,可他却没有料到,自己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只因三十多年前的景祐年间,他所在的张氏一族不幸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宋奸”张元。
这厮多次科举失利又投军不得,最后满腔怨恨叛国投敌,不仅协助西贼李元昊立国称帝,三年四战,反过来将大宋一干名臣打得一败涂地,接连丧师十余万,惹得东京城里那位官家怒火攻心。
彼时仁宗皇帝一道旨意,便将张氏一族从永兴路华州华阴县,千里迁徙至自古以来的流放圣地房州。
家产统统抄尽不说,《宋律》又明文规定,大逆之人的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这可就要了老命了。
当然,满心踌躇的张辰也没有因此便自暴自弃,再不济还有身上现捡的这副皮囊,面容虽然称不上多出众,但好在身长八尺、肌肉健实,花拳绣腿也能糊弄几下,故而投军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尽管武人的处境艰难,但这年头强虏在外,边境大小战事基本就没消停过,经营得好也不失为一条出路,总比一辈子困死在地里强。
而计划总是赶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