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了。
这一年的初秋,林玄真如愿考入了心仪的大学。
但早已分开的父母只分别打来电话鼓励几句,和往常一样汇入一笔生活费后,就再度投入了自己的事业中去。
林玄真能理解,也早已习惯。
幸运的是,大学同班同学全员学霸,她终于不再是最特殊的那一个。
……
博士毕业后,林玄真进入了华夏高能物理研究所,专业研究高能粒子。
要进一步寻找新粒子,就需要能量和精度更高的机器——基于100公里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最好的选择。
早在林玄真进入研究所之前,各方科学泰斗老前辈们,已经就“华夏建不建这百亿量级的超大撞机又该怎么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超大撞机造价昂贵,必将大大挤压其他基础科学的经费,而且对于寻找‘超对称粒子’没有帮助……”
“况且西方核子研究中心将在5年内公布‘未来环形对撞机’的完整设计报告和造价。如果一个建成了,另一个就不太可能再建,我们不需要两个功能类似的大型科学装置。”
“如果对撞机让别人去建,我们会永远落后于人家,而且这种落后是30年!是愿意领先,还是愿意落后或者无所作为?我想答案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难道宁先生不希望华夏成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真正前沿?”
“一旦这个数百亿规模的项目建起来,将会带动磁场技术、微波技术、探测器、真空、电子学甚至是软件领域的众多技术创新!”
“我既不同意宁先生的观点,也不同意主建派的观点。大强子对撞机,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合作的产物,华夏可以加入进来……科学发展不能冒进。”①
……
以上这些泰斗之间的辩论,林玄真置身其中,最清楚不过。
在某个微小的领域创造新知,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加上每位泰斗的考量都不无道理,一时之间难以达成一致,也是正常。
但他们争论归争论,期间研究所从未中断优化设计,不断进行着关键技术的预研,使得它的设计无论是在指标、经费和难易程度上都能达到相对平衡。
林玄真就是参与优化设计和技术预研的一员。
这一天,林玄真又一次在平台上模拟六十个粒子绕加速器环运行一百万圈的运行情况。
&nbs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