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上前来,在将离去的伙伴肩上用力按了几按,思宓感恩,退后几步,郑重地再看禹一眼,缓缓转身,行至不远的密林边,走出一个身形姣好的女子,二人向着禹的方向,遥遥拜别之后,便携手遁迹于林中了。
“狐岐,狐岐,与汝在此歧分。万物须顺应节序,想来人生际遇亦有其时,或许是到了你离开的时候了。”禹望着大道旁的密林,喃喃自语,神色渐渐平复下来。
(岐:古同“歧”。指物的分支或事有分歧。)
祭典结束后多日,治水的队伍即将开拔。
前山后山上,已有不少后生自愿加入了禹的队伍,誓言跟随他治水,当中有些人,甚至连小哀都看着面生。别离旧巣之际,邻近的年轻人们结伴而来,向郭太公辞行。
看着众多年轻的后辈,郭太公心中虽然不舍,但还是语重心长地叮嘱道:“做人最要紧,是铭记身受过的恩德,如果没有大禹首领,咱们今天仍旧困在山上,老汉我要是年轻,一定也去效力治水,孩子们,你们很好,做得对。”
“他们有多么大的勇气啊!”送行人群中传出赞叹。
“匹夫之勇罢了。”有个后生的妹妹吊起一边眉毛咕哝道,因心有不舍,至今不认同兄长远赴治水的抉择。
“当旁人啧啧叹惋的时候,他们正享受其中。如我们诧异有人忍心离开家园,抛下所有,他们何尝不讶异我们年复一年刻板度日。”阿圆以一副见怪不怪的口气说道,心底里只恨自己年纪太小,治水队伍断不会答应收他。
那女孩闻言一愣,侧侧头:“小家伙话里好像有什么道理似的。”
大家都笑了。
郭太公点点头:“人生苦短,每个人总要有一回的,将全身热血燃烧起来,发热发亮,造福于人,便也不枉来这世上一遭了。”
他的声音具有温和的安抚性,让身处离别的人们心绪平复了好些。
“哥哥,你用什么开山泄洪呢?”小哀拽着一个后生的手,撅嘴问到。
“当然有不少法子啊,可以用铜钎凿,用石铲砸,对了,还能用木棍撬。”年轻人比划着,回答掷地有声。
“你们走了,还会回狐岐山来吗?会忘记我们吗?”女孩追问着,大眼睛里泪光打转。
一时间,众人语塞,不知该怎么接这个话头。
“放心!”老人开口了,像是对小哀他们,也像是对将要离开的年轻人们说道,“山重如父恩,水柔似母慈,他们是绝不会忘的。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他们,他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只要看着心中的自己,就是看到来处的山水了。”
接着,老人把刚刚折下的柳枝捧了出来,一枝枝分送,“拿着吧,咱这里随处可见的朝天柳,饥寒的时候救过命的,瞧它们通直上举的枝条年年新绿,我总是在想,要学这柳啊,纵横倒顺入土,皆能成活。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根在何处,所受恩泽谨记于心,来日定可枝繁叶茂,长盛不衰!”
小伙子们通红了双眼,捧起旱柳的枝条,用力哽咽点头,其中一个对老人叮咛道:“听说有几位治水志士愿意留在此地,他们有本事在身,您老若有事,可以请他们帮忙照料的。”
郭太公笑答:“好啊,你们瞧,这人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