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高中毕业那年,母校顺利被评为省重点模范中学。大学录取率优势显著,实验班的班主任功不可没,都得到了校长不菲的承诺。
对于领导的承诺,资历比较老的老师们都很看得开,对后辈聊天时都是那句话“乐观一点,要相信组织!即便……”最后几个字像被嚼烂了,秃噜秃噜谁也听不清。
为什么这般不可靠呢?因为有些标准也是比较重要的考察对象,例如各班学生的人数。这是个令人最头痛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校领导们包括他们的司机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本来校长寄希望于某些“神操作”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过考察时,对于这个标准,太不容易应付了。
总不能把多余的学生都暂时放假吧,怎样选择“多余”的学生呢?他们会怎么想,他们的父母怎么想?这些问题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数不胜数,就像一句从来不被重视的常识“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
算来算去,唯一就只有升学率这个指标最硬。
如此时刻,我们有才的语文老师刘老师提了个建议,把复读班的校舍占用一年吧,先把眼前的解决了。往后再说……校长没有立即拍板。不过在一次全校老师内部会议上讨论通过了这个不得已的办法。
其实,在会上,校长只是为了通知了一下专门带复读班的老师而已,然后再由其他各年级主任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毕竟这些老资历都不是省油的灯。
会议开完后,老资历们低头丧气的走出会议室,有人不禁感慨起来“如此高效率的会议,好久没开过了”。
当小明的父母得知复读班停办一届时,没多想啥,安慰小明:“没事,你爸在市里有熟人,到市里找个高中复读,不耽误事的。”
小明是同时听到这个坏与好消息的,心情也没啥起伏,不过最吸引他的是去市里上学中的那两个字——“市里”。仔细琢磨了一下,还是很期待的。
小明在这所高中的复读班开课前就提前来了。
见了班主任,双方都互相了解了情况,班主任还是挺满意的,作文跑题对这位班主任来说根本不是问题。从交流中,小明也知道了关于这所高中的一些情况。
这所高中是以超高的大学升学率闻名全市,因为他们最优质的师资力量都集中在了“复读班”。
得知这个消息时,小明的父母异常高兴,父母还多次到那位熟人家里表示感谢。
其实,即便不去,那位熟人也是挺高兴的。那所学校对小明这类复读生都是求之不得的,给学校拉学生自然是一件美差。(这是猎头的风格吗?)
母亲为小明在学校附近租了间小户型,方便家人经常能来市里看看他。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父亲也在母亲的授意下留给小明三千块钱,作为小明一个学期的日常生活费。第一个学期,让小明完全自理。小明被这突然袭来的“幸福”击晕了。
第一天来到复读班,所有复读生进行了一次摸底考试,完全模仿高考的形式来进行。对如此高规格的考试,小明不禁感慨——复读学校,很专业,名副其实。
成绩下来后,成绩排名单发到了每个人的手中,成绩单不仅仅有各科的成绩,每科得分强项弱项,该克服哪些知识点以及可以报考的大学等等数据,小明不禁又感慨——大数据的时代,很专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