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块玉料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采下后,夏天用圆木滚,冬天在路上泼水结冰,用数百匹马拉近千人推,经过三年才从新疆运到北京 。
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在宫内先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画了四张图样,随后又制成蜡样,送乾隆阅示批准。
大玉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发往扬州,因担心扬州天热,恐日久蜡样熔化,又照蜡样再刻成了木样。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将大玉雕凿制成,共用6年时间。该作品前后共费时十余年,总工程量达15万工作日,用去白银万余两。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最后由乾隆帝钦定,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乐寿堂),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这尊玉山,被记载在老师傅的书中。
并特别列出来。
在我初学时期,多次加以引用。
因为这尊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
玉山用料产自中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
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结队的劳动者在开山治水,此景即为“夏禹治水”故事。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
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
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这些都能为玉山真假,提供辨别的材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