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之事,要与大将军相商。”
“好,今日接风洗尘,请大帐叙话。”
桓温、王羲之、宾主各坐上位,桓云、桓豁、桓秘、桓冲、郝隆等人两边陪坐,侍从端上酒菜。大漆描金的耳杯之中,佳酿斟满,桓温道:“右将军一路辛劳,请先饮此杯。”
“请。”王羲之也是爱酒之人,欣然饮下。
桓温问道:“本官参劾殷浩之事,不知太后意下如何?”
“如今殷浩,不足道哉。北伐失利,损兵折将,太后也是恼怒,奈何身边缺少精通兵事之人,想请桓大将军,回京辅政。”
“命我回京?”
“正是,”王羲之道:“太后怀柔天下,慈心恩惠,许诺三件事,以表真心相邀。”
“哪三件事?”桓温问道。
王羲之道:“其一,听说令弟桓秘,有一女儿,年方十五,正值婚配,太后主持,使庾家庾友之子,迎娶令女,桓庾两家结亲,以解大将军入京的后顾之忧。”
桓温点点头:“我与庾希素来不和,庾家若有诚意,我这个大伯当家,便可准了。”
王羲之又道:“其二,加封令弟桓云,为江州刺史,以便大将军署理巴蜀事务。”
“二弟桓云能得朝廷重用,真乃桓家幸事。其三呢?”
王羲之道:“太后恩旨,加封大将军为太尉,回京辅政。”
听了这话,桓温犹豫起来,端起耳杯,一饮而下,说道:“加封太尉,官衔太高,桓温万不敢受。”
“那大将军之意”王羲之问。
桓温道:“逸少兄也知晓,满朝文武,对桓某谁不尊仰,唯有那庾希,以江东第一大户自居,自视甚高,视我如奸雄。”
王羲之道:“这次是太后钦定,庾家迎娶桓家之女,门当户对,也让庾希给足了面子。”
桓温点点头,说道:“太尉之职,桓某不敢受,只要桓庾两家结亲,我便入京,拜见太后,叩谢皇恩,但不可留居京师。”
“为何?”
“我桓温武将出身,效命疆场,岂能如那文弱儒子,整日深居尚书房?”
回想也是如此,一员大将不在外征战,和一群文官在尚书房批文书,确实不适合桓温,但为桓温答应结亲,并回京谢恩,这也能使桓、庾两家化干戈为玉帛,维护江山安稳。
王羲之大喜,说道:“如此甚好,桓庾两家联姻,订亲之事,羲之已选好良辰,到时我邀约宾朋,为两家订亲。”
坐在一旁的四弟桓秘问道:“逸少兄选了的良辰,是哪一天?”
王羲之道:“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巳佳节,正宜订亲。”
桓庾两家订亲之事,由此商定下来,酒席散去,王羲之去行营歇息。
太尉位高无权,桓温自然看不上,而二弟桓云加封江州刺史,让桓温暗自高兴,这才答应回京。可是等回到寑帐,桓温一想回京之事,心中担心被扣留京师,又后悔起来,觉得答应的过于草率。这才是:
福灾难料进江宁,宫院深深或伏兵。
朝外不知天子意,有来无出莫前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