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吧

零点看书吧 > 玄幻小说 > 诗相 > 正文 第六十七章《劝学》

正文 第六十七章《劝学》(第1页/共3页)

劝学,狭义理解是劝人家多读书,广义看是劝人多学提升本领的事务,遐自上古,迩至当代,始于孩童,终于耄耋,劝学的时刻如影随形,正如人们常言道的活到老学到老。个人有好为人师的倾向,因此常有劝人学习的冲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氛围和日益分工细化的社会需求,劝学有利于人们掌握进入社会分层中所需的各项技能。儒家思想家孟子有言,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任何人的生命都有一定的期限,而所学的知识却是无限的,故要劝导世人多学,不过他随后也说到,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也即说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劳形伤神疲困不堪,这就要求劝学或者自学的人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而非漫无边际的追求学识。当今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精细,所需的知识储备和技艺本领越来越丰富,劝学很多时候就不能只是简单粗暴俗语活到老学到老,这个俗语只能指导人们要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从人性角度来看,人本是好逸恶劳的,勤奋好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逆人性的,因此要想勤奋好学,多数是需要引诱或者制定目标,方会激起学习的动力,从宋代真宗皇帝赵恒的《劝学诗》可以窥知二三。这首《劝学诗》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劝学名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此诗意在告诉读书人,勤读六经诗书学有所成后,平生所追求的仓廪充实、金银财富、良驹宝马和如玉美人自会手到擒来,这些平生追求的目标即是诗中所言的遂平生志,好像从古至今,人生的最美理想的确也就这些了。以目标为导向的劝学方式最为常见,尤其对年少的孩子最为有效,孩子未经世事,不通晓社会事务,自然不知从何学起,只得父母和学校去引导,学校是面向社会,固然只有劝孩子学习规范化的课本知识,而父母是孩子未来的引路人,劝学则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父母常有的操作是,只要孩子完成了怎么样的学习任务或者考试到达怎么样的等级,就可以支持孩子去做喜欢的事情。

犹记得小学时,“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以对联的形式并附上作者头像悬挂在课堂,那时候虽不知其意,但它是最为常见的劝学名言警句,因此深深烙印在脑海里,在课外书籍中还有许多劝人好学的故事,记忆较为深刻的有“程门立雪”、“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等典故。小时候看这些故事,自是很佩服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大冬天里的下雪天在门外挨冻以表示对恩师的尊重,好学到半夜时以绳系头悬在屋梁上防止打瞌睡,用锥刺股警示不可懈怠学习,通过在墙壁上凿个洞借用邻居家的光刻苦读书。现如今再看这些,只能说它们是用以劝学的励志艺术,深入分析小时候的这些劝学故事,或者从逻辑上去考量,它们基本上都是借古人的偶然动作编纂成的故事,这些故事的背后应有这么一回事,但是不是与劝学或者好学有关,就要依靠读者逻辑分析了。这些劝学的故事也好,名言警句也罢,甚是觉得未能启迪莘莘学子们刻苦求学,亦未能促使学生们发奋图强,而同学间的成绩竞争,是让学生们刻苦学习的动力之一,人与生俱来的竞争天性,让孩子们在乎成绩排名,因为它不仅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可,回到家还以赢得父母的赞许。人之所以刻苦学习,极少源于内心的求知欲,更多的是源自人与人的社会竞争,是人骨子里想要超越他人的成就感,家长们喜欢关注孩子同学间的成绩,其本质就是想借此刺激孩子刻苦学习而超越。

读书教育,自古以来都需要大手笔投资,因此在古代,能读得起书的人都出自富裕家庭,因此只有士绅阶层中人才有时间精力参加竞争激烈的科举,赵恒的这首《劝学诗》,其本质也是劝参加科举的士子们的,因此学生时代所学的一些劝学典故和诗词,多是出自钟鸣鼎食家庭,或者是当时政府主办的学习道场,能在学习道场求学的学子而又是富家子弟,好比古代享有盛名的国子监,类比于今日的清北名校,其生源大多数必然是富家子弟,因为只有衣食丰盈的家庭,方能支撑孩子心无旁骛的求学深造。或许现代社会机制的逐步完善,少部分苦寒子弟得益于社会的支助,过五关斩六将,能够耗时长达十六年乃至二十多年的刻苦求学获得命运的改变,然而大多数农家子弟或者苦寒学子们,大概率难以坚持漫长的求学过程,终其一生在其出生时的阶层里止步不前。

近代,虽说基本的教育普及开来,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