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事物现在只能在历史文物类博物馆可见,对古人及老一辈的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理解的话,想必能深刻理解贺铸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
唐代诗人元稹留有悼亡名作《离思其四》,意象用字,写的朦胧迷离,让一般读者觉得不知其所谓,而贺铸这首词浅显易懂,贴近生活气息,在生活里表现真情。苏轼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描写的感人至深,用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等一些列悲伤词语堆砌,似乎是有发挥他的文艺才华而强迫追忆亡妻的意味,简单而言便是触景伤情突然想到了曾经甘甜与共的妻子,需作词以寄哀思一番。妻子逝去十年后会有追忆思念,人之常情,但是对于渣男代表的词人苏轼,不乏新妻和众多歌姬的陪伴,却能堆砌出感人肺腑的词句,可见当时他甚是想念亡妻,不过与贺铸的悼亡妻子的词相比拟,自认为是贺铸的《鹧鸪天》情感流露更为实在,优美辞藻的堆砌,固然很好,但仔细想想,能将生活气息的语句嵌入文学作品中,才见得真实。真正能够感动世人的,也往往是生活场景的娓娓道来,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堆砌用词说自己悲伤难过,说始终难忘亡妻的点点滴滴时,却不见作品里面出现让作者铭记于心的生活画面。
北宋词人大多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失意时多作艳情瑰丽之词,而贺铸英雄豪气和儿女柔情并存,早年致力于仕途进步,复刻祖辈建功立业的宏伟目标,无奈自是面貌不扬的身体属性和刚正补阿的性情,他的前途一直不太理想。南宋时期尚有一位英雄气概的词人辛弃疾,同样因为各种原因,郁郁不得志,乃至在中青年时期,备受朝廷当政者的排挤而闲居上饶带湖,不过好处便是,闲居这段时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犹如苏轼被贬谪至黄州团练副使时,是典型的“文章憎命达”的良好诠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力主恢复故土及反对议和的辛弃疾所交好的友人多有此种倾向,其中有位名叫陈亮的思想家便是其一,陈亮曾前往辛弃疾闲居的带湖看望,为此辛弃疾使用《破阵子》词牌创作出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赠予他。同是闲居时期送别看望自己的友人时,辛弃疾使用了鹧鸪天词牌,成为宋词送别之作的优秀代表,词作不像他人多有缠绵悱恻之情和哀怨凄婉之音,而辛弃疾却在词作向友人感慨世路艰难。
南宋时期的铁血男儿辛弃疾,是豪迈奔放的词人代表,文武双全的辛弃疾出生今天的山东,自有山东大汉的风范,在他所处的时代,他在南宋朝廷的境遇相对比较尴尬,辛弃疾成长时的家乡山东是“金国”的版图,也即是说依照现代国家概念来看,辛弃疾并不是南宋的国民,从“国家”认同上,辛弃疾是无可争议的“宋人”,所以才有了他抵御金国的军旅生涯。爷爷辛赞是当时金国政府的一位地方官员,辛弃疾也去到金国京城盛京(也即现在的沈阳)参加科举,他的这些履历,在南宋的地位则显得尴尬了,朝廷赋予他“南归人”身份,表明南宋朝廷对辛弃疾天生带有一些不信任感,这个身份严重阻碍了辛弃疾在仕途上的发展,终其一生,辛弃疾在南宋朝廷的仕途发展止步于地方行政长官级别。相比现代的行政等级,大致相当于副省级军政要员,仕途并不顺畅的他才有“功名余事且加餐”的感慨,当然对于侧重于军旅生涯的他,更多的愤愤不平是无法领兵收复故土,以及收复自己的家乡重归赵宋王朝。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这首词大意是,唱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