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浩和梁珍成亲肯定不能在迎河堡,要在安宁县才行。
这一来一回再加上办理婚事,最少也要个六七天的时间,他现在抽不出这么多时间。
“我明白,我明白。”梁三爷大着舌头说道,他笑的嘴都咧到耳朵根了。
“这样吧,明诚,你带着王氏回去一趟,请媒婆把婚期给定下来,然后把家里的房屋修整一下,把置办的东西置办好。”杨正山对旁边的杨明诚说道。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
杨正山不能回去,那就只能让杨明诚和王氏回去了。
“好的,爹!”杨明诚没有任何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三天后,杨明诚、杨明志、王氏以及吴海和丁秋同梁三爷一起回安宁县了。
送走他们之后,杨正山就把注意力放在了迎河堡的发展上。
随着商业街上的店铺开张,迎河堡越来越热闹了。
周围各屯堡,各火路墩和各烽燧的军户经常来迎河堡购买东西,也有一些人会带着一些东西来迎河堡摆摊售卖。
对于小摊小贩,杨正山也没有禁止,而且还单独划出了一块区域,让他们摆摊,算是一个小集市。
有商业街,有集市,就意味着有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无需多说。
哪怕周围的军户都是一些穷人,但他们依然可以从中赚取钱财,获取生活物资。
如今的迎河堡已经是一个热闹的小城镇了。
不过杨正山明白想要维持这份热闹和繁荣,还需要为军户们增加收入。
迎河堡已经发展起来了,可是其他的屯堡还没有发展起来,特别是火路墩和烽燧的军户们,他们只能苦哈哈的种田,就算是风调雨顺,一年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
杨正山觉得有必要给他们找条赚钱的门路。
而这条赚钱的门路还要放在针线作坊上。
随着罗裳的布庄做的越来越大,临关堡的针线作坊接的订单越来越多,如今他们已经很少再做布鞋了。
不是说布鞋没有市场了,而是布鞋的利润太低,针线作坊暂时放弃了布鞋的制作。
如今临关堡的针线作坊已经升级了,妇人的手艺提高了,她们缝制的衣物也就不再局限在麻布衣衫上,而是开始缝制一些贵重些的成衣,以及制作绢花、绣手帕、香囊等等。
前段时间,杨承泽还从关城请了一个老绣娘,教针线作坊中妇人一些比较特别的绣法,具体是什么绣法,杨正山也不清楚,毕竟他又不会绣花。
总而言之,就是针线作坊在杨承泽的打理下和罗裳的照顾下越来越好了。
而杨正山看上的就是针线作坊放弃的布鞋买卖,缝制布鞋虽然利润低,但也能赚到钱。
火路墩和烽燧内的军户需要这样一个赚钱的门路。
不过这事还需要杨承泽来做,不是让杨承泽去做生意,而是要以针线作坊的名义来操办这件事。
就是让那些火路墩和烽燧的军户制作布鞋,然后让杨承泽派人去将这些布鞋收上来再卖给罗裳的布庄。
杨正山考虑了一下,觉得此事可行,就亲自去了一趟临关堡。
而杨承泽听了杨正山的想法自然不会拒绝。
虽然这是办起来有些麻烦,而且还赚不到太多银钱,但他还是愿意去做的。
因为他明白杨正山做这些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军户们过的更好。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