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不是因为李长河一定要写这,而是他要利用《人民文学》来打掩护,为自己佐证一份自己查阅国外资料的动机。
这个动机也许李长河用不到,但是身处这个时代,李长河喜欢未雨绸缪,让自己的安全得到一份更多的保障。
很多人以为过去这二十年,国家一直自我封闭,对外研究很少。
但是实际上,早在五十年代,有位伟人就着重提出了研究世界经济的意见,并得到了另一位的批准,从而成立了世界经济研究小组。
在那个年代,这个小组的级别成员非常高,同样也搜集到了很多的世界经济资料。
这些资料分作了两份,一份在中科院,而另一份就在北大,北大由此成立了世界经济专业,并在内部成立了专门的世界经济科研室。
虽然后来受到了冲击,但是这些资料却依然存在,甚至不断地添新。
李长河瞄准的北大图书馆,就是瞄准了这些资料,他需要这些资料来为他的记忆变现提供一条安全可靠的信息桥梁。
这也是李长河坚定的选择北大的原因。
当他从那些旧报纸的字里行间捕捉到这些新闻信息的时候,李长河就明白,他记忆变现的机会来了。
他坚定地选择北大,报经济系,就是因为在这个年代,除了北大,其他的任何大学都没办法给他提供正规合理的外部条件,让他实现记忆变现的正规渠道,哪怕是清华。
而在李长河内心不断思索着自己的规划的时候,上面的迎新会也开完了。
几位教授和老师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毕竟这个时代,除了教学工作,他们很多还有其他的工作和任务,忙碌的很。
而李长河他们也回到了宿舍,然后准备开课事宜。
一上午,班级里面的班委和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都在忙碌,忙碌着把最新的“教材”发给新生。
这些教材很奇特,并不是完整的教学课本,而是一份份用油墨机油印出来的手写讲义。
因为北大已经很久没有经济系的正规教材课本了,之前入学的很多工农兵学员学习的也并非是正规的经济学知识,而是特殊的“改编版”。
所以,李长河他们这一级的学生也没有教材,只能这些教授和讲师相互之间进行商讨,再根据以前的一些材料给他们编写讲义,然后印刷出来。
然后从下午开始,李长河他们便开始了上课,上课的教室不固定,因为需要临时安排。
而上课的讲师,也不固定,一门课程往往是好几位老师合讲,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