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打听到门楼山上有位名僧,不但佛法高深莫测,医术更是超群绝伦,不知有多少已病入膏肓、神仙难医的病人到那古刹去求医问药,被那老和尚的妙手把多少已经一只脚踏上黄泉路的人又给拉了回来。
杜丘明一听竟有如此名医,立刻安排管家套了车马疾行。
到了门楼山,看到那破破烂烂的古庙,又看到衣衫褴褛的老和尚,来时那满腔的热血顿时化为乌有,老和尚看出他心中的疑虑,并不搭理他。
他一看赶忙换了张笑脸,又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自己的家门不幸,整整墨迹了三个多时辰,老和尚才勉强伸手给他诊脉,不过,当看到老和尚的面色越来越凝重,他的心也越发惴惴不安。
一炷香工夫过后,老和尚缓缓道:“从施主的脉象上来看,累累萦萦,左尺缓涩,精宫不及,以前大量服食过补药吧,以致每日虚火上升,稍一活动,便会大汗淋漓,夜间又有多梦盗汗等症状,房の事时又会……”
杜丘明一听,“噗通”一声,跪倒在老和尚面前。
“神医啊!不,圣僧、活佛、活菩萨哇,您老真是神了,说得一点儿没错,还望活菩萨大发慈悲,只要能给我老杜家留下个一男半女,我愿给菩萨重塑金身,另造佛像,捐献香火……”
老和尚淡淡道:“施主不必如此,所谓医者仁心,何况我又是出家之人,更应以慈悲为怀,不过,在开方前,有句话我不得不先说在头里,常言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这病可谓是沉疴已久,我也不是什么活佛、菩萨,你也甭给我戴高帽,你这病急不得,只能慢慢调理,你若信老衲的逆耳忠言,待会我就给你开个方子,你若是不信,请打道回府,另请高明。”
杜丘明忙不迭连口答应,“老神仙你这话是打哪说起,我信,一千个信,一万个信。”
老和尚又道:“回去后你找家口碑不错的药铺照方抓药,照我方子上写的法子去做,先回去吃上三个月,看你能调理成啥样,三个月后你再来一趟,到时候看状况再说,至于子嗣之事先缓缓再说,保命要紧,勿谓言之不预。”
……
五年后,杜丘明那一妻七妾接二连三地给他生下了仨儿子,两闺女。
……
从古寺到山脚下有一远一近两条道,远的那条自不必多说,是那条依山势修筑而成的蜿蜒山道,近的那条道则是令人望而生畏,罕有人行。
出了山门,有条通往东南思过崖的蛇形小径。
思过崖与对面的黑虎峰之间横跨了一条长达百丈的铁索,此处称之为“升仙桥”,铁索下云雾缭绕,峡谷中的冷风如一条隐匿于大海中的蛟龙般,前一刻还风平浪静,风光旖旎,下一刻就会怒涛汹涌,风卷残云。
也是,通过这道桥的不是升天就是入地,又有几人能安然无恙走过?
过了升仙桥后,便是一溜凿在悬崖峭壁上的凹槽,以作攀登借力之用,名为“步云梯”,凹槽滑不留手,稍有不慎,便会跌落万丈深渊。
走过一千来步的步云梯后,这才来到苍龙岭。
虎头如今早已步入无极内功的第三境,虽背了一个极大极重的背篓,一路走来,如履平地,转眼出了无铭石阙,踏上了碎石铺就的山道。
沿着山道走了百十来步,从山道旁的积雪下突然冒出了三个人。
站在最前面的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中等身材,长得极为魁梧,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环首钢刀,在他身后是个三十来岁的黑矮胖子,腰间悬着一把短剑,不过没有出鞘,一脸的横肉,看向虎头的目光中满是不屑,最后面的那位年长些,约摸四十来岁的年纪,面容阴鸷,像只麻杆长得又瘦又高,看上去有些单薄,俩手怕冷似的缩在袖筒里,没见他身上带什么兵器。
虎头看他们的情形,心里大概猜了个八九不离十。
那年轻人道:“小和尚,来年靠近的,哥几个最近手头有点紧,别害怕,我们只为求财,不想杀人,识相的话,就赶紧乖乖地把东西放下走人,哥几个也不想难为你。”
虎头点点头,把背篓轻轻放到雪地上。
那年轻人见他如此乖巧听话,不由满意地点点头,扭头冲身后的二人笑了笑,得意扬扬地朝虎头走去,想过去看一下他背篓里有没有值钱的东西。
一步、两步、三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