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金老见众人前来,起身迎了过来,一眼看见了杨炳,兴奋异常,快步走了过来,拉着他走向放置新造火炮的棚子。
众人见这老头像个小孩子一样,不禁莞尔,也都跟过来观看,只见金老掀起遮盖火炮的油布,一门黑黝黝的火炮呈现在众人面前,杨炳仔细观看后大喜过望,兴奋地围着火炮直搓手。
这门火炮分层铸造镶套而成,各层结合紧密,炮口经过打磨后几乎看不出来。内外壁光滑细腻,看样子经过多道工序的热处理工艺处理,炮身内外浑圆笔直,通体散发着黑黝黝的光芒,炮耳、准星照门俱全,配合测量器具和炮表,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射击距离,当然也只是较为准确,毕竟这只是门滑膛炮。
金老把杨炳说给他的所有细节都完美地制造出来,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华夏的匠人们真是太伟大了,他们缺乏的是一套能指导生产的理论体系,把这套体系提供给他们,他们能创造出许多伟大的奇迹。
外行看热闹,其他人看这门火炮和上次的大同小异,也没什么奇异之处,也不知这一老一少兴奋个什么劲。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句话在这里是可以反向成立的,众人不知道火炮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历程,没见过从青铜前装炮开始的种种火炮,自然心中没有对比的对象。
但杨炳不同,他知道这门火炮跨越了几百年岁月而提前出世,是后世理念与现在的工艺水平结合而成的产物,其实说提前出世不太准确,因为以这种方法制造的这种火炮,并没有在火炮史上出现过,准确地说它应该是一个怪胎。
杨炳兴奋地说道:“拉出去试试!”
金老:“在这里就可以试!”说罢指了指炮口所指的方向。
杨炳抬眼望去,见炮口指向小河对岸一处山坳,金老已在山坳两边树木上绑了布条标示了距离,金老叫来两个徒弟进行操作,只见其中一人拉动一根拉杆,炮闩向下方打开,露出了黑洞洞的炮膛。
另一人抱起一枚装填完毕的子铳推入炮膛,迅速推动拉杆炮闩上翻将子铳挤在炮膛之内,炮闩中间一个中空的尖刺,将子铳中间的一个小孔刺穿,向下压动横杆,两个凸轮将炮闩和炮身紧紧挤在一起。
一人示意装填完毕,杨炳正在纳闷怎么点火,却见另一人拉开炮闩后部中间位置的一个小铁盖,倒入了一小竹筒焰药,然后将一小段引线插入,开上铁盖,另一人用火镰点燃引线。
引线燃尽后数息时间,炮口轰鸣,一道火光射出,炮弹落在千伬之外,又弹跳约有百伬停下不动,炮弹所经之地一片糜烂。杨炳估测炮弹威力,应该同上一门相当。
二人拉开横杆,向后拉动立杆炮闩打开,但子铳受热膨胀,卡在炮膛中并不落下,一人拿起一个四爪钩子,勾住子铳尾部圆环的四个点,扳动钩杆,子铳划出炮膛落在地上,二人没敢去接,显然是被烫过。
杨炳对点火方式猜到了一些,近前查看,果如所料,炮闩的后部有一个小小的药室,药室前端有一个中空的尖刺,关闭炮闩时,尖刺刺破子铳后部封有蜂蜡的小孔,使药室与子铳相连,点燃药室的焰药,焰药燃气通过小孔点燃子铳中的焰药发射炮弹。
在炮闩和炮膛之间设置了一道黄铜环片,黄铜性软,经过反复挤压产生形变,填充在因为铸造精度不够造成的缝隙中,使焰药燃气不会从后部泄露,保证了膛压,虽然感到发射过程有些繁琐,但还是不禁叹服金老的巧思和工匠们技术高强。
等到研发出击发药,这个设计再改进下,就相当完美了。
原本历史上最早用作击发药的是雷汞,雷汞的制备要用到硝酸,以这个时代的化学水平暂时还无法制取。
杨炳曾经在度娘上看到过一个击发焰药的配方,原料是火硝、硫磺、雄黄等物,但没有亲自配置,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想来应该可以,小时候老人们自制的土枪,都是自己配制土底火,击发率也都不错。
因为焰药的冲击力被子铳承担了大部分,显然身管厚度可以减小不少,对于减轻火炮自重减轻大大有利,但具体减到多厚,还需要试验验证,杨炳记在心中,打算过后跟金老探讨一下。
示意他们继续,二人又连续发射了数枚子铳,因为焰药在子铳内燃烧,焰药燃烧形成的残渣、残火也就多数留在了子铳之内,焰药装在新的子铳之内,不会被炮膛内遗留的火星点燃。
因此省略了清理炮膛的程序,所以发射速度明显快于前一门火炮,这在战场上相当于增加了火炮的数量,这在有些场景下是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
杨炳道:“炮管强度怎么样?”
金老道:“正在测试,现在看来没啥问题。”
说罢拿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