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消失了,个别现象仍有,但多是监考官员抹不开人情,而张尧佐自然是不具备这种条件,他在朝中的名声比赵旸还差。
更要紧的是,省试过后还有官家亲自主持的殿试,而到时候考的基本都是“时务策”,甚至不乏对辽国、西夏的国策,除非这也能找人代考,否则一旦被官家发现蹊跷,后果更加严重。
也难怪陈旭不愿事态扩大。
在仔细阅览了一遍考题后,赵旸不禁感慨道:“想不到进士科的考题如此困难,若要我来考,帖经我能答出七八题,墨义的话,估计答出二三题都难,诗词赋就不用多说了,我都不擅长……”
“但赵正言强于时务策呀。”陈旭恭维道:“旁的不说,时务策赵正言必能取得高分。”
“陈御史太抬举我了。”赵旸轻笑摇头,未将陈旭的奉承信以为真。
二人聊了片刻后,陈旭便借职责之便,领着赵旸前往科场。
所谓科场,即举子应考的廊庑间,通俗说即是一个个格子间,狭小的屋内仅摆有考桌、凳子及一个木桶,条件非常之差,一旦举子进入开始答题,三五日内不得擅离,吃喝拉撒都在这狭小的隔间内,甚至连床铺都没有,困乏了便披上衣物伏于桌上歇息片刻。
而隔间外有开封府军士巡逻,偶尔监考官也会来巡视,若考子有何需要,也可以告知军巡士及考官,包括嘴馋想点一份“外卖”——并非玩笑,汴京城内大小酒楼都有相应业务,有专人送饭菜到城内各处,甚至于考究的,连餐具都是银制的,有专人来取回。
总而言之,只要有钱,那些酒楼就会派人将饭菜送至制定的各处,科场亦不例外。
而科场也不禁止此事,只要送餐、取餐人员接受搜身检查即可。
在陈旭的指引下,赵旸稍稍逛了逛科场,与范纯仁等人打了声招呼便离开了,至于送餐,尽管范纯仁、沈遘等人多次委婉拒绝,但他还是吩咐了王中正等人,每日中餐、晚餐,叫附近酒楼送来饭菜,但论花费其实也不算多,但关键在于情义。
包括在国子监应考的黄氏兄弟。
果然,范纯仁、沈遘、吕大防等人颇受感动,待三日考试结束后,几人凑钱在小甜水巷设宴回请赵旸,彼此的友情更近一步。
待等到三月初,诸科目的考试陆续结束,而进士科已列出了成绩,头榜三人,即称三甲,其余大多都在二榜、三榜。
而此年三甲,即为冯京、沈遘、钱公辅三人,即陈旭以及尚书礼部官员认为答卷及文章最出彩的三人。
但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三人究竟谁更有文采,陈旭等监考官员其实也有犯难。
最后,经陈旭与诸同僚商定,更改名次,定为沈遘、钱公辅及冯京。
原因恐怕就在于沈遘当前已在赵旸的技术司担任火药案案使,而钱公辅并未在技术司任职,但与赵旸亦走得颇近,而冯京……当日矾楼斗殴事件,就有此人,而且还是刘从广与李家兄弟请去的宾客。
考虑到刘从广与李家兄弟“五日三贬”,陈旭等人也乐意卖赵旸一个人情,反正头三甲他们确实难以评断,也不算舞弊。
待榜单放出后,赵旸大感意外,毕竟在他印象中,今年省试第一当属冯京,紧接着此人又取得了殿试第一,成就了“三试头名”的桂冠,这其中恐怕未尝没有官家“**之美”的成分,但现如今这个桂冠,似乎要被沈遘取代了,毕竟沈遘同样是两浙路州试头名,也有这个资格。
至于范纯仁、吕大防、文同、黄氏兄弟等,赵旸也在二甲名单中看到了众人的名字,即第四名往后。
而令他意外的是,他居然还看到了张尧佐他外甥石布桐的名字,可见除非有人代劳,否则石布桐确实是有才华的,哪怕张尧佐当真提前几日拿到了试卷。
事后经赵旸打听,此次应考举子有三万余人,但总录取人数仅为一千余人,其中进士科四百九十八人,较历年更高。
能在举国几十万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科四百九十八名及第者之一,这自然是一桩值得庆贺之事。
值此喜庆之时,范仲淹终于抵达汴京,他的返京,令宋庠、刘元瑜等当年反对庆历变法者如临大敌,也包括朝中那些明着未反对,但实际上却偏向于宋庠等人的官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