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个数据包小岛,对应着世界上有限的资源。
占据这些小岛,就意味着各自发展。
但发展有块有慢,或许有的方舟只想要通过发展来竞争,但,并不是所有的方舟,都没有攻击性。
这种巨大的偶然性,和基于选手主观能动性的选择,更加加剧了比赛的观赏程度。
并且,往年的赛事中,是出现过很多次多名选手同时围剿同一方舟的情况的。
这也就意味着,哪怕有人想着自己只要独善其身,保护好自己的数据工具,用最快的速度发展,或许也会成为他人的眼中钉、肉中刺,遭到联合攻击。
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这个被戏称为“大逃杀”的游戏,倒也真是实至名归。
在日耳曼白胡子教授豪威尔重新介绍了一遍基本的游戏规则之后,所有选手正式落座,在全场观众的倒计时中,大逃杀游戏,正式开始了!
虽然每年的游戏规则基本相同,但是每年使用的数据包、加密方式,都会有着不小的变化。
所以说,想要靠着往年的经验提前准备好一些加密工具或者算法思路,基本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作用。
当看到被用作“方舟”的数据载体的时候,顾哲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方舟数据本身,几乎没有做任何的保护。
也就是说,组委会的这帮人,当真是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想法设置的比赛。
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设定,是在鼓励选手们相互攻击。
而想要占据小岛,首先需要用一个“资源探嗅”工具发掘小岛的数据“定位”。
而这个资源探嗅工具,就是选手们拉开差距的第一道关卡。
这个工具,是要选手们自己临场发挥搭建的。
思路不同、算法的复杂程度不同、对各种数据包的适应性不同,最后的效率,可能会有云泥之别的差距。
而在完成资源探嗅之后,下一步,就是通过自身的“方舟”,对小岛的资源进行解构。
顾哲敏锐地发现,方舟本身,也是可以进行加固和升级的。
好一场真实的大逃杀。
想要获取更多的资源,既需要一副看的更远的望远镜,也需要,把方舟本身的船体加固到坚不可摧。
而恰好,这些办法,顾哲都有。
此时的顾哲,俨然是一副化身海上钢琴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