棣长大。
乃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
原名马和,后被朱棣赐“郑”姓,因而改名郑和。
“臣不才。”
“与江湖不少年轻才俊结交过。”
“故而对江湖门派多少有所涉猎。”
郑和不卑不亢,娓娓道来。
“臣以为,江湖门派多而杂,但忠心朝廷之士众多。”
“朝廷所要担心的,并非中原武林,而是西域魔教。”
“若以剿灭魔教为由,促使中原武林协助朝廷。”
“定能事半功倍!”
此话一出,众臣哗然。
挑起正邪争端,令鹬蚌相争。
郑和的计策无疑是上策。
待到江湖门派相互残杀,彼此削弱实力之后。
朝廷在派遣大军进入西域,一举拿下前朝宝藏。
妙啊!
“不过。”
郑和不等旁人开口,主动说道:
“此事不能着急。”
“需循序渐进,否则一旦武林正派生疑,必然会与朝廷作对。”
“故而,臣请命,此事由臣亲自操办。”
此话一出,众臣再次议论纷纷。
诚然,这条计策是郑和提出来的。
但他摆出这么大的一座棋盘,必定需要耗费不少时日。
若全凭郑和一人实施,还不知道要拖到猴年马月。
即便事成,这么大的功劳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吞下的。
“臣以为,内官监太过托大。”
“单凭他一人,根本不足以完成陛下所托。”
“臣请命,协助内官监!”
……
“臣附议!”
“臣也附议!”
众臣纷纷应和。
生怕抢不到功劳。
朝廷内勾心斗角的事多不胜数。
见不得别人好的官员也大有人在。
郑和想独吞这么大一块功劳,已经是得罪了满朝文武。
即便他是朱棣的心腹,将来在朝中的日子也不会好过。
“行了。”
朱棣摆了摆手,笑道:
“朕知晓诸位爱卿想要替朕分忧的心情。”
“朕也觉得内官监一人独自扛起江湖之事太过繁重。”
“这样吧,若今后内官监有任何需要,都无需挣得朕同意,直接与各位大臣商议。”
“如何?”
此话一出,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看似朱棣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