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张氏则是在自己房里头,一遍又一遍的数铜钱,最后咧着嘴把铜钱用打了补丁的旧衣服包好,然后压在箱子底下。
想着这些都是自家儿子的功劳,于是还把多出来的三文钱赏给了李凌峰,让他买零嘴吃。
李凌峰无奈的摇摇头,自己留了一文,把另外两文给了李思玉。
“阿姐,伸手。”
李思玉乖乖把手摊开,两枚铜钱赫然出现在手心里,她有些惊讶的抬头,却正好看见李凌峰对她悄悄的眨了眨眼。
李思玉眼眶一热,眼睛有点像小白兔,红红的。
她之前虽然绣了些绣品,但因为没有好的布料,再加上绣工也还不到火候,一副绣品绣两三天也只能卖个十文钱,好点的十二文。但是那些钱最后都交给了张氏,按道理来说,这两文钱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她的钱,她心里自然触动。
这是弟弟赚的,娘给了三文给弟弟零花,但弟弟却给了自己两文……
时间飞逝。
一转眼,家喻户晓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就随着桂花香一起到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凌峰在现代的时候,曾在诗词典籍上读到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时读这两句诗还没有多少感慨,如今切身体会,也不免有些唏嘘。
中秋节,又称拜月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村里家家户户都会祭月、赏月、吃月饼和饮桂酒。
如果是在城里,还会有赏花灯,逛庙会,猜灯谜等娱乐项目。除此以外,不少文人才子,骚人墨客更是会参加每个地方的“中秋夜宴”,聚在一起赏月饮酒,吟诗作赋,美哉妙哉!
大夏朝的中秋习俗和我国明清时期相似,赏月活动对于瓜果有“其祭果饼必圆”的要求,而且各家各户祭月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的方向“向月供而拜”。
陆启泓的《北京岁华记》中就有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在《帝京景物略》中也有言:“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与今人过中秋不同,古人对中秋节是很重视的。
所以一大早,当李凌峰还在梦中,张氏就和几个妯娌忙前忙后了,除了准备祭月的月饼瓜果,还要准备晚上的团圆饭,以及香火纸钱,以便于祭拜先祖等等。
吃过早饭,李凌峰就用自己的小背篓背着镰刀,赶着几只鸭子出门了。几个叔伯家的堂兄也放牛的放牛,砍材的砍材。李凌峰因为年纪小,只有让他放放鸭子,打打猪草,采点米汤菜喂兔子啥的。
乡村生活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等李凌峰回家的时候,家里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