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海波的话让张晓京大为感动,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说的,第二天上午就风尘仆仆的出现在龙川镇政府。
“张镇长,你的办公条件很朴素啊,绝对的清廉模范。”
申海波看着屋里掉漆的墙面,陈旧的办公设施,揶揄道。
张晓京说:“没办法,镇上的环境比不上市里,村里就更不用说了,要不能让申哥你过来帮忙搞募捐么?”
“帮助孩子重建教学楼是好事,我肯定尽力而为。”
申海波坐到沙发上翘起二郎腿,“说吧,想让我怎么做?”
张晓京说:“很简单,我带你去我们镇上的小学走一走看一看,把他们现状记录下来,由我来写一篇报道,登报发起募捐。”
申海波问:“你们镇上一共有多少小学被评为危房?”
张晓京叹气道:“昨天我调查了一下,出具危房鉴定书的有四所,还有一所虽没经过专业人员鉴定,但一眼就能看出来不能再使用了。”
申海波说:“那需要的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不敢保证登了报纸就能筹到。”
“危房加固不是重新盖楼,应该用不了那么多,总之我们尽力就好,能筹多少算多少。”
张晓京和申海波一拍即合,马不停蹄地赶往韩庄村拍摄记录,这就到了申海波的专业领域。
看着申海波从车上扛出长枪短炮,穿梭在韩庄村小学教学楼不断按下快门,认真的样子犹如约瑟夫·普利策附体,张晓京就知道自己没找错人。
申海波全方位的把危房现状,以及学生们只能挤在一起读书上课的情况记录下来,洋洋洒洒拍了两百多张照片,再从中挑取最具代表性的作为文章配图。
为了使文章更接地气,申海波还采访了韩庄村小学校长、老师、学生,素材到手,剩下的部分就是撰稿了。
张晓京是写材料的秘书出身,申海波更是王牌记者,本以为两个人搭档起来就像卡卡罗特和贝吉塔合体般所向披靡,可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分歧。
张晓京认为,这种公开募捐文章应该写的中规中矩,侧重点放在如何号召企业上。
申海波认为,应该多写农村生活困难,学生求学不易,引起企业家的情感共鸣。
双方争执不下,熬夜各写了一稿,一经过对比后高下立判。
申海波的稿子字字透着真情实感,把募捐写成了散文诗,让读者读起来仿佛在与学生们对话,从内而外的达到共鸣。
而张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