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怎么翻译?
纵使蒲潼绞尽脑汁,也没办法把这首诗用外语描述出来,难在无法兼顾“内容”“韵律”和“诗意”。
《关雎》先是诗,才是歌,如果只是简单的把这首歌进行意译,国外听众怕是很难从中了解到华夏文化之美。
要知道蒲潼一开始接受挑战的目的就是把优秀文化“走出去”,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输赢。
这首歌被作为挑战曲目发布后,它将以此为窗口传播出去,获得被全世界听众发现的机会,也正因如此,蒲潼力求完美。
第一场对战中,蒲潼十分贴心地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提供了搭配故事背景的剧本,甚至做了英文的翻译……
在他眼里,这一行为并非多此一举,只有当老外真正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才能感受到别开生面自成一派的华夏文化,要不然别人看都看不懂,自然很难产生兴趣。
不过这次的古诗词翻译可就难了,想翻译歌词大意容易,但想翻译出诗意和韵味可就难了。
格律诗讲求压韵和平仄,律诗还讲求对仗,翻译成外文后,“韵律”美将会完全丢失。
翻译后的诗不像“诗”,更像是“散文”,这是很多古诗翻译成英文后普遍存在的问题。
诗意则是难以翻译的另一要素,例如《关雎》的第一句关关雎鸠,用雌雄鸠鸟双关恋爱中的男女,直译出来外国友人怕是理解不了。
可见将古诗翻译成英文丢失了原来的意境,不仅起不到推广的作用,甚至产生负面效果。
对于传统诗词的翻译工作非常困难,不少专业从业者都望而却步,更别提蒲潼这个业余的了。
思来想去之下,蒲潼悟了,翻译古诗词就是画蛇添足,与其绞尽脑汁翻译歌词,倒不如直接把原汁原味的古诗词搬出来。
即使他翻译出古诗,因为文化差异外国人也很难理解,原汁原味的华夏文化反而会带有一层神秘滤镜,毕竟未知的事物才是最让人好奇的。
对于老外来说,这首诗怕不是天书……
“你也是挺狠的。”
听完蒲潼的计划三女都沉默了,别说外国人了,林予夕和余纨纨都看不太懂这首诗,这不是要伊织雪乃这种国际友人的命?
“没办法,既然没办法通过翻译展示古诗之美,那就原汁原味咯。”
蒲潼也有自己的考量,《关雎》这首歌的歌词之美,确实只有原汁原味才能体现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