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关键的作用,但只要平日里能多提上一嘴,或许就能加深那位高官对公子的好印象。
而这回刚到府门前,就见管事的宅老笑着招手:“小乙,你来得正巧,我家阿郎要交给狄郎君一封书信,你带回书院吧!”
林小乙恭敬接过,又将刚刚从状元楼带来的精美点心奉上,嘴甜地道:“承蒙郭老一直照顾,小小心意,不成敬意!”
“哈哈,你这小娃娃,真是乖巧,不愧是狄郎君调教出来的!”
两人交谈的过程,巷道对面,两道身影闪了出来,打量了一下林小乙,发现他是近些天来时常走动的书童,又收回目光,身子缩了回去。
林小乙对此一无所知,珍重地收起书信,也不做其他事,第一时间往晋阳书院赶。
等到了公子所在的院子,不出意外地又见到了郭承寿,而狄进打开书信时,这位还毫不避嫌地凑了过去:“杜公莫非见得你这般才华,要正式收你入门下?”
狄进平和地道:“我倒是没有那份好福气,不过杜公确实抬爱,准备举荐我寄应开封府。”
郭承寿微微一怔,又颔首道:“这是好事,在开封府应试,贡举的机会要大出许多,你万万不要推辞!”
宋朝的寄应开封府,讲白了就是高考移民,不在本地籍贯考,直接去开封府参加三场科举考试。
这其中自然是大有好处的,毕竟天下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必定是京师,所谓“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非善为诗赋策者不得及第;非游学京师者不善为诗赋论策”,这些都是有明文记录的。
因此京官的子弟,无论原本的籍贯在哪里,朝廷都允许在开封府考试,又比如某些有条件久住京师的,于国子监附学的,也能在京城参加考试。
根据不完全统计,通过京师发解考试而登进士的几率,至少比地方上高一倍,有的偏远地区甚至能拉开数倍的差距。
虽然进士本来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就算高出几倍,那总的机会依旧不大,但面对这种决定人生命运的考试,谁会不愿意把握更大一些呢?
唯独之前郭承寿希望他在并州夺得解元,为自己洗清剽窃的骂名,不过此时他显然不愿意那么做了:“仕林的文采,早已毋须解元来证明,去开封吧,那里才是伱扬名天下的地方!”
狄进心头一暖,这是真正的好友,才会为彼此的前程而放下自己的执念,点了点头:“好!不过无论在哪里应试,与无邪这段时日的探讨,都令我受益匪浅!”
郭承寿哈哈大笑:“若这般说,那我可不客气了,经过我这位河东才子的教导,你狄仕林是不是要来一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