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各国的佛俗,各个宗派的佛理都不相同。虚云这个苦行僧,虽然阅历八方,增长不少见识,但对于那最根本处——即如何洞开“心”眼,却依然感到无处行脚。尔后,他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朝拜安徽九华山,再到扬州高雯寺参予禅七法会。在禅七中,虚云因开水溅手,茶杯坠地,一声破碎,顿时使他悟透禅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此,虚云不再是一个无枝可栖的侯鸟了。他走进了赵州把守的禅关,以重振禅宗为已任,先后主持鸡足山钵盂庵、昆明云栖寺,曹溪禅宗六祖道场南华寺、乳源云门寺。上述古寺,由于他的主持,都一度中兴。1954年,虚云自山西大同云岗石窟至江西庐山大林寺养病。云居山有几位居士到大林寺参礼虚云法师,谈及云居山的情况,叹惜殿堂毁于二战时侵华日军炮火,明代铜铸毗卢佛埋没于荒烟蔓草。虚云听罢,恻然神伤。此时他已是116岁的垂垂老人,不顾体弱多病,世道危艰,仍发愿重振云居祖庭。他带着几个弟子来到云居山,搭盖一间茅棚住下来。虚云的影响力很大,听说他要重振云居祖庭,各地僧人纷纷前来依止,不到一年,就来了一百多位。这在佛教凋蔽的解放初期,实在是一大奇迹。虚云组织这些和尚,垦田开荒,种粮自养。恢复了禅宗五祖开创的,在百丈禅师手中发扬的家禅生活。解决了吃饭问题,制订好重建真如禅寺的方案并作了一些物质上的准备,两年后,即1956年,虚云督众修起了大雄宝殿、天王殿和钟鼓楼。又三年,真如禅寺的重建工作完成。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教丛林出现在云居山中。这一年,虚云已是121岁的高龄老人了。他人生最后一个宏愿已经实现,但他似乎没有喜悦,而是怀着悲凉的心情在云居茅蓬中圆寂了。我这么说,并不是主观臆测,前面引过的他的自题法相的文字透露了他的思绪。那帧照片是他皈依佛教100周年的纪念。这长长的一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中一个战乱频仍,枭雄竟起,内忧外患连年不断的时代。这就是虚云所说的“末法无端,谬欲出头”。照片所摄的1957年,又正值寺庙亦不能幸免的反右斗争,此时的虚云,岂止是“不获知音,徒自伤悲”呢?
赵州和尚认为参禅的要旨是“放下来”。虚云最后是什么都放下了的,连他的生命以及禅。我认为,虚云的一生,特别是晚年,有很浓郁的悲剧色彩。失手摔碎茶杯,使他开悟。但那时人世给予他的体验,还不能让他更深地理解什么叫“执”,什么叫“妄”。
按通常的说法,我们称僧道一类为边缘人物。透过这些边缘人物,我们更能体会到社会力量的盲目性和破坏性,也更能够理解什么是佛家追崇的不二法门。
我推测,真如禅寺山门上的“赵州关”匾,一定是出自虚云和尚的手笔。虚云在他的暮年,特别感到赵州所说的“放下”的重要性。
放下“妄”,放下“执”。否则,你进不了真如禅寺。
三
原以为进了山门就算进了寺门。却不是这样,两门之间,还隔着一片宽广的田畈。
一进山门,站在可以行车的洁净的田间道路上,我立刻被眼前的景色吸引。
一大片平坦的田畈,稻子收过,留在水田里的短短的稻茬,泛着星星点点的金黄。一条溪水在田畈中间蜿蜒流过,宛如围绕真如禅寺的一道彩虹。这是一个久旱的秋天,山下的一些小溪已经断流。这条溪水却仍然水流汩汩,无人捕捞的小鱼在卵石间嬉戏。溪岸及田塍潮湿的泥土,覆盖着青苔和一些羊齿植物。虽然早已过了霜降,它们仍是那么葱绿。畈田中三三两两的枫树,孤秀挺拔,火红的树叶在夕阳中散发着燃烧的诗意。准确地说,这田畈应该是山中的一块盆地。它的四周都是林木茂密的青山。
中国古代建筑,无一不讲风水。宗教建筑也不例外。宋代道士杜光庭,专门写了一本《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全国的道场,分为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容纳了道家风水的精华,它们把抽象的阴阳、五行生克的概念具象化,使其房屋、山水、风向、阳光都显得井然有序,并相信这种排列会产生那种趋吉避凶的神秘力量。这方面,佛家尚无专著,但从我到过的寺庙中,还是可以看出建筑师们运用风水的匠心。象湖北当阳玉泉寺、浙江普陀山法雨寺、河南嵩山少林寺、北京香山卧佛寺、浙江宁波天童等,莫不依据风水原理,形成了蕴含深刻的建筑理念。站在这个田畈中间,我感到真如禅寺是真正的风水宝地。它的山门,实际是两条小小山脉中的一个豁口。站在山门外,你以为进去就是庙院,谁知入门并非登堂入室,而是见山见水。寺之四周,山翠环绕,略无缺处。更有寺后的岗峦,次递而上,叠叠增高,烟云缥缈,如在佛境。
关了山门,你什么都看不见,进了山门,竟藏着一方绝妙山水。如此风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禅境。
置身在这种禅境中,我忽然觉得历代禅师的灵魂,都化成摇曳的菊花,牵引我的视线,启悟我的心智。佛在这云居山中,并不是以人的形象出现,而是火红的树叶,淡蓝的炊烟和静穆的竹林。这些典雅的风景,显示佛的至爱、至静。
由此,我想起虚云和尚的《山中歌》:
山中行,踏破岭头云,
回光照,大地无寸尘;
山中住,截断生死路,
睁眼看,千圣也不顾。
山中坐,终日只这个,
碎蒲团,没教话儿坠。
山中卧,骑驴骑马过,
主人翁,无梦也烁破。
这老和尚,行住坐卧,皆在山中,他是那样的安祥和沉默。这位得道的禅师,在云雾中也好,在蒲团上也好,他既不思索,更不作任何暗示。大地与心境,皆无寸尘。真如禅寺与他,已经合二为一了。山门内,有山有水,处处鲜活。问题是你必须要走进这座山寺,也就是说要能越过赵州把关的关口,才能进入真如禅寺,或者说,进入虚云和尚的内心。
跨过小溪,快到寺门,路边有一棵高大茂盛的白果古树。树下有一水井,名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