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多铎的意外病故,导致河北局势风云突变。
孙传庭抓住时机,率领征北督师府,帐下各路兵马,十五万大军。
在邯郸一战,歼灭清军十万大军。
豫亲王多铎的副将,固山贝勒勒克德浑,固山贝子屯齐,被孙传庭一战斩首。
消息传开,清廷山西巡抚李鉴,大同总兵姜瓖,相约反正。
二人杀死山西总兵耿敦,在太原、大同举起大明旗号。
开城迎接朱云飞率领的大军,兵不血刃进入太原。
玄甲骑军卫前锋,进驻大同。
“传我军令,李鉴献城有功,官复原职,依旧担任山西巡抚一职。”
“大同总兵,改任山西总兵,兼大同总兵,负责山西军务。”
“其余各军,向宣府进发,进军京师,光复大明京城。”
在朱云飞的军令下,护卫军,玄甲骑军、天雄军,以及从陕北赶来的武卫军。
在大同集结,迅速扑向宣府。
姜瓖的反正,为朱云飞夺取山西,立下汗马之功。
否则凭借太原、大同的城防,要想要打下山西,至少也得三个月。
可现在仅仅半个月不到,明军就光复山西全境。
这就导致清廷宣大总督吴孳昌,完全毫无准备。
面对朱云飞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
这位崇祯年间的进士,吓得手忙脚乱。
原明军投降的总兵白广恩、唐通眼见明军势大,纷纷劝谏。
“你我皆是明臣,卑职听说李鉴、姜瓖二人投降,皆获得重用。”
“你我何不开门献城?”
“如此反复,吾还有何面目面对世人乎?”吴孳昌倒是有几分腐儒的惺惺作态。
想当初崇祯自缢,满清入关,这老小子可是毫不犹豫,就跪舔了新主子。
“吴大人,你要是想死,可别拉着弟兄们。”
白广恩当即作色,手按剑柄一脸的威胁。
唐通也不忿的怒视吴孳昌:“吴大人,咱们是把乱反正,可不是投降。”
“你要再犹豫,明军一旦攻城,城破之日,玉石俱焚,那就不是死这么简单了。”
“这,这……”
“我降了还不行吗?”吴孳昌一脸哭腔的连连点头。
在白广恩和唐通的逼迫下,宣大总督吴孳昌,率领宣府大小官吏,开门献降。
面对这几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朱云飞表现的和颜悦色,亲切的拉着三人,温言细语的赞赏了一番。
“吴大人迷途知返,不失为守节之臣,本太傅定当上奏陛下,为尔等请功封赏。”
朱云飞之所以善待这帮人,不是他心慈手软。
而是做给天下人看得。
毕竟,天下已经光复,失去的大明江山,即将一统。
这个时候,仁政比暴政,更容易拉拢人心。
李自成入京,勒索拷诘百官,致使大明文武百官,集体背叛了他。
转身投降了满清,从而让满清建奴捡了个大便宜。
现如今京城之内,那些墙头草,哪一个不是在观望。
朱云飞杀吴孳昌,李鉴、姜瓖、唐通、白广恩这些人容易。
但也会把京城那些投降的旧官吏,彻底推到对立面。
试想,你投降必死,不投降反而有一线生机。
你会怎么办?
相反,投降不但无罪,还能官复原职。
而不投降,则是九死一生。
你又会怎么选择?
朱云飞拉拢吴孳昌,李鉴这帮投降官吏,目的就是要告诉京城的大明旧官吏。
只要你们投降,过往不究,还能继续当官。
但要是抵抗到底,那么城破之日,就是项上人头,以及诛灭九族之日。
朱云飞这一手,就是攻心之计。
属于堂堂正正的阳谋。
当朱云飞率领大军,抵达昌平、丰台之时,朝廷赦免的旨意。
早已经被锦衣卫校尉密探,传遍了京城。
由于朱云飞率领的兵马,实在来的太快。
导致,满清皇太后孝庄,摄政王多尔衮,小皇帝顺治,以及满朝满清皇亲国戚。
根本来不及退往关外,就被堵在了京城之中。
十一月三日,朱云飞率领大军,抵达京师城下。
京城之内的满清贵胄,无不是乱作一团。
乾清宫大殿上。
已经久病多时的摄政王多尔衮,带病上朝。
因为旧伤复发,加上朝堂之上,内外交困。
让这位满清摄政王,也是满脸沮丧。
原本意气风发的多尔衮,这个时候身形消瘦,眼窝深陷,倚靠在暖席上的他,显得有气无力。
太后布木布泰,看了眼病入膏肓的多尔衮,也是一脸愁容。
都说她和与多尔衮有私情,但实际上她对于多尔衮,根本没有什么情爱。
二人之所以表现亲密,也不过是互利互惠的合作罢了。
否则皇太子那么多儿子,又怎么可能轮到他的儿子福临继位?
已经年过花甲的礼亲王代善,这会也是有气无力。
京城现在不过三万人马,却要守卫这么大的京城,这在他看来,根本不可能守得住。
郑亲王齐尔哈朗,也是眉头紧锁。
他实在想不通,为何短短的两年时间。
成功入主关内的女真八旗,为何却到了如今这样的穷途末路。
“诸位王公大臣,都说说,这京城还能不能守得住?”
见大家垂头丧气,一言不发,皇太后布木布泰,脸色不快的扫了眼大殿上的文武百官。
“现在究竟是突围,还是坚守,亦或者开城投降,诸位大臣,都那个主意。”
“难道尔等臣子,非要我孤儿寡母来做决定不成?”
面对太后的询问,年轻的尼堪与洪承畴对视一眼,扬声站了起来。
“太后,皇上,奴才不才,愿率一军,护卫皇上突围,返回盛京,重整旗鼓。”
“尼堪贝勒说的对,微臣愿为皇上,太后赴汤蹈火,率军突围。”
&n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