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就这么点?按照郡内通行的五公五民计算的话,登峰在册三万人口的地丁银至少应当有六万两。”黎珩很是关心未来自己收入的重要来源。
“大老爷有所不知,登峰境内多山少田,且往年一亩地能有四石收成已是不错,辖内村庄耕地也是四处散落,难以厘清,因此皆是采取买扑制度。”
“那这矿引是怎么个说法?”见地丁银上是没有更多创收希望了,黎珩的目标又换到了矿引上。
“本镇地域矿苗丰沛,乃是本郡重要的矿产地,因此外领客商络绎不绝,前任大老爷曾下达过禁令,禁止庶民私自开矿。”
“按照以往的规矩,各大商行和作坊需要出资认购矿引,才能凭票在官营矿场购买原矿。”
各地士族掌控了所有土地上的产出,官营矿场在大周很是常见,至于为什么不将原矿做成成品再卖,是因为大部分士族重武力不善经营,大周历史上的官营锻造场,冗员严重,且成品根本不能适应小民的需求。
历史上甚至出现过主持锻造场事务的吏员为了完成任务,强行将锻造好的劣等品摊派给小民购买,导致民怨沸腾的事件。
在因此掀起几次民乱后,各领士族也是吸取了教训,慢慢形成矿场官营,民间匠户或行商负责从矿场购买原矿,冶炼为成品进行销售的局面。
那书吏说着登峰镇矿引之事,忽然停顿了一下,面色犹疑,随即继续道:“然矿利甚厚,民间盗采成风,屡有强人在山中啸聚矿徒,私铸兵甲,视王法于无物。”
“捕盗司就没有派人去剿灭吗?”
黎珩很惊奇,登峰镇的前任领主怎么可能允许外来人动自己的钱袋子,要知道这矿引收入可不是小数。
“前任大老爷在时曾严令捕盗司进山弹压,但贼人牢甲利兵,已成气候,近两年捕盗司多次进山,但不仅没有剿灭贼寇,自身人手反而折损不少。”
黎珩暗叹这盗采已成体系,一时半会的根本难以根除,他一时间也是觉得此事甚为棘手。
“对民间盗采之事,你怎么看?”黎珩觉得还是要问问本地人有没有其他好想法。
“回大老爷,矿区山中山高林密,贸然入山清剿并非上策,小人认为当严控入山道路,贼人在山中不事生产,必然要依赖外部粮食输入来保障日常所用,只要掐住他们的口粮来源,即使贼人兵甲再利也无用武之处。”
这书吏倒是有几分见识,指出了这些盗采贼人必须依赖外部粮食的这个致命弱点。
但是这个计划在黎珩看来还需要商榷,登峰镇的矿区范围实在太大,每一个入山口都需要布控的话,需要派出大量兵力,而且自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