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中丞认为臣之三疏夸大其词,其实,臣已经很是收敛了。臣认为,我朝掀起的党争之乱,罪魁祸首便是御史中丞王拱辰。”
哗!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看向苏良。
这顶帽子太大了!
若扣不到王拱辰的头上,那苏良的台谏生涯必将在今日结束。
此时的苏良气势十足,接着说道:“台谏之职,承皇权接相权,意在牵制百官,避免任何一方势力做大。但近两年来,台谏之奏疏,皆是以道德之名,行人身攻击之事。一道模糊的道德罪,便能让一名朝廷重臣去职外放。御史中丞王拱辰乃是此行为的引领者,不但没有将党争消弭于无形,反而激化党争,为朝廷增加了内耗,具体事例,朝野皆知,臣便不再赘述。”
今年,王拱辰大出风头,新政官员大多都是被他弹劾外放的。
“台谏官可风闻奏事,但风闻之前,可否想一想是否出于公心,是否为朝廷社稷着想?而不是为个人谋私,为官家添乱。朝廷赋予台谏官如此神圣的权力不是让其以弹劾为乐,以罢黜官员来升迁功绩的!”
“近几日,臣认真学习了王中丞的奏疏,发现大多弹劾官员的也都是捕风捉影的小毛病,甚至连道德有失都不算,但在王中丞的字里行间里却充满了“奸邪群小、豺狼当道、奸臣在朝、好名欲进”的文字,此害大焉。”
“臣作为一名台谏官,弹劾台谏章程制度,不是为污台谏之名,而是为兴台谏。台谏兴,我大宋方可涤清污垢,盛世有望!”
说完后,苏良重重拱手。
一旁的包拯、蔡襄、苏甫心情激动,若不是在官家面前,他们可能都要击掌称赞了。
首相章得象、副相副相贾昌朝也不由得变了脸色。
他们从苏良的话语中,看到了更加年轻、更加有攻击性的范仲淹、富弼和欧阳修。
赵祯则是面带喜色。
他在苏良的身上看到了大宋朝的朝气。
当今朝堂,就缺少这类敢说、敢做、敢于逆流而上的年轻官员。
苏良一旁的周元,屁股一直只坐椅子一角。
其甚是紧张,在苏良发表这番言论后,他庆幸自己站在了苏良这一方。
王拱辰想要反驳,但竟不知要说什么。
他本以为苏良是个软柿子,拿捏了苏良,便能占据上风,且可将苏良驱逐出御史台。
哪曾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