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里,僧人平日煮饭与饮食都是用西江水的。如今西江是洪水期,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太多,我们将挑回来的江水放到水池中静置很久,即使打过明矾,但那些泥沙亦不能完全沉淀下来。”
“唉,长年累月饮用这么浑浊的江水,可真是苦了你们,”禅宗六祖不解地问,“你们这里山碧水清,钟灵毓秀,为何不在庵里打井取水呢?”
住持:“我们寺的僧人也曾经在庵里打过井。”
六祖能:“既然打了井,那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不饮用井水呢?”
住持叹了口气:“井虽然打了,却没有泉水涌出。”
六祖惠能:“你带我去看看。”
“好,”住持带着六祖、神会等人步出小厅,在门前不远处,见有一口方井,四周的灌木因缺水而变得枯黄。
此时天色已黑,往下望去,井里只是黑黝黝的一片。
庵里小僧点燃了火把,探到方井里面。
六祖惠能看到:由于泥沙的淤积,此时井底仅有几尺深,并可见到泥沙泛白,显然,这口井早已干涸多时。
六祖惠能道:“既然井中无水,你们为何半途而废,不再深挖下去呢?”
住持解释道:“这里濒临西江,地势低洼,按城里其他地方挖井的情况来看,仅挖至几尺,便会有泉水不断涌出。我们曾经将这口井深挖数丈,但仍然干涸无水。”
六祖惠能:“我佛讲的是缘,世间万物与我佛俱是有缘。水也是灵气之物,我们若然跟它无缘,纵然深挖百丈,也不会有泉水涌出的。”
神会若有所悟:“啊,原来是这样!难怪这山冈上草木不多了。”
住持一脸的无奈,摊着双手道:“看来上天注定,我们这庵里的僧人以后都要喝浑浊的西江水了。”
“我看倒也未必,”六祖惠能摆了摆手,说,“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虔诚祈拜,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效的。”
住持点头:“六祖讲得有理。”
六祖惠能先作了斋沐,率众来到了枯井旁,亲自点燃了香烛,
焚香过后,六祖惠能喃喃有道:“若是苍天有灵,有意纾解我等僧人之困,望杖下涌出甘泉。”言罢,将锡杖高举,往枯井用力一插。
“嗤”的一声,虽不是天鼓雷音,却是有如黄钟大吕,众人俱感到耳膜震响。
那锡杖竟有裂石开碑之力,将堵着泉眼的顽石一插而穿。
六祖惠能将锡杖往上一拔,有股清泉即从洞眼中汩汩喷涌而出,引来了围观的人齐声欢呼。
喷涌出来的泉水十分清澈,很快就将那枯井灌得满满的。
住持用瓜瓢将井中的水酹了一瓢,凑到嘴巴上,尝了一口,异常甘美,荡气回肠,有如醇酒佳酿,便兴奋得连连击节,称赞道:“好井水,好井水!”
庵堂的僧人争先恐后地品尝井水,觉得如同清泉醇酿,甘美无比,一个个喜不自胜,笑逐颜开。
住持向六祖惠能道:“师祖驾临,一杖之下,引来甘霖,果真是佛法无边,这是我们佛门的福气呀!”
六祖惠能却满怀深情地说:“佛家之地,喜得甘泉。这全仗你等平日行善乐施,普度众生,这可说是善果初绽吧。”
住持兴奋得满面通红:“师祖今日到来,令我们这小庵增辉。”
六祖能环看四周,说:“这山冈本是土壤肥沃,但由于以前缺水,引致草木不长,太荒芜了。如今,井里有甘泉涌出,我们在这岗上多种些花草树木吧。”
“好呀!”住持老脸上笑靥绽开,“但是种什么花木好呢?”
六祖惠能:“岁寒三友,以梅为首。我看这土壤最适合种植梅树。”
众僧听后,皆说这山冈上种植梅树最好。
翌日,六祖惠能亲自动手,带领着众僧在庵堂四周种植梅树,随后返回新州故里,不久便圆寂于家乡。
说来奇怪,以井水浇灌的梅树,犹如洒落甘霖,昂然挺立,生机盎然。
从此,这庵堂被梅花包围着,每当冬日,梅花迎着朔风,怒放盛开,点点红艳,蔚为奇观。
六祖惠能以锡杖引水及“插梅为标记”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在民间广泛流传。
人们为纪念六祖惠能曾在城西小山冈种植梅树,将那小庵扩建,创建了“梅庵”。
梅庵里的那口枯井从此有甘泉涌出,千年不涸,被世人誉为“六祖井”。
梅庵门两旁的石楹联:
梅挹泉光浮白上
门排山色送青来
梅庵凭着六祖惠能在此插梅而蜚声四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