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出行,很简单,得打申请!
明《大诰》要求工、商之类无论远近,水路,都需要路引明白开明,且随身携带。
这里的路引,就相当于一张随身的身份证,上面会记录你的姓名籍贯、以及出行的理由,所要去的地方,大概要待多久,何时返回等。
如果是商人,路引会更麻烦一些,会有多种证明,经商的时间、范围、所售卖的货物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
比如说盐铁,这等官营的东西是不允许私人售卖的,明初虽说实行食盐开中,但也只是在小范围之内。
不过任何制度都会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朝堂管控力的下降,而随之宽松。
明初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到了中后期,已经无比宽松,那时候四处游历,还是有可能的。
只不过现在是洪武时期,没有路引,刚出门就会被抓住,扭送官府。
因此,朱棣很想有骚操作,搞個什么商队,也用不着这么辛苦,奈何条件实在不足,这要是遇见官差,分分钟露馅。
道衍闻言只是瞥了朱棣一眼,不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的纠缠,继续道:“方才老衲同他们交谈,已经得知,他们很快就要入鄠县,距离西安也不过七十余里。”
“鄠县?他们去这里干什么,莫非是去见什么人?”
朱棣皱眉思索,摇了摇头,道:“若是要见人,还不如往荒郊野外,为何要去鄠县这等人多眼杂的地方,万一被官府盯上,岂不是满盘皆输。”
“殿下所言甚是,但是如果他们要见的人,本身就是官府中人呢?”
道衍一句话,好似旱地里降下雷霆,直接给朱棣惊得一哆嗦,他瞠目结舌,不敢相信,道:“与胡元余孽勾结,这可是诛九族的大罪,哪个当官的这般不要命了?”
“如此罪过,只能吓过寻常百姓,但对于那些本就忠于元庭的人,并无什么威慑。”
“不可能!”
朱棣反驳道:“选官用官,走的乃是科举正途,这天底下的官吏,若不是身份底子清白,哪有资格入朝为官。老和尚你可不要诓骗我,这地方官出了问题,可不是小事情。”
如果地方官中,真的有胡元余孽,那对朝廷来说,无异于一个响亮的巴掌。
但道衍早有预料,道:“殿下可不要忘记了,自洪武六年到洪武十五年之间,朝廷并未开设科举,采用的是荐举制度,荐举的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由各地方长官举送京师,破格录用,最多一次,破格录用达三千七百余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