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如何?”
阎应元一听皇帝问话,连忙放下茶杯,认真地回答道:“说真的,如果不是陛下先说了,只是末将印象的话,还以为他是个容易说话的商人。”
但是,皇帝可是说过,他都有二十多万手下,掌控一支庞大的水师,年入千万金的最大海盗王!
不得不说,人不可貌相!
崇祯皇帝听了,当即微笑着说道:“他们的身份,既是海商,也是海盗,如今又成了官军。他能在众多人中脱颖而出,就因为他会算计,比别人有脑子,懂得取舍。该软的时候软,该硬的时候硬,该狠的时候狠。此人,绝对是很聪明的。”
听到这话,边上伺候的方正化便有点担心了,问道:“万岁爷,此人既然如此厉害,要不要传旨给福建巡抚,让他增调兵马过来?”
崇祯皇帝听了,转头看向他,微笑着说道:“在福建,就是他的地盘,就算是福建巡抚,要想对付他的话,官场上,军队中,到处都是给他通风报信的人,调兵过来,又有何用?”
说到这里之后,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不用紧张,正因为他是聪明人,所以朕有把握捏住他。反而是那些有勇无谋之人,要想靠嘴皮子便达到目的反而不容易。”
方正化听了,还是有些担心,但又没有其他办法,就只能交代下去,让锦衣卫亲军更为小心一些。
他们正在闲谈时候,忽然就见有锦衣卫亲军匆匆入内,向崇祯皇帝呈送了快马奏报。
没办法,既然是皇帝,哪怕离开了南京,一样是有奏章必须要他处理,追着他来的。
崇祯皇帝此时也习惯了自己的身份,当即打开奏章看了起来。
阎应元没有继续喝茶,而是看着皇帝,不知道这次的奏章又是什么内容?
只见崇祯皇帝快速扫完奏章的内容之后,便微笑着说道:“拟旨,让追击的各路官军都班师回南京,堵胤锡所部镇守湖广便可。”
方正化一听,连忙答应一声,接过皇帝递给他的奏章,就赶紧回大堂去拟旨了。
崇祯皇帝看到阎应元有点好奇的样子,便给他解释道:“左良玉残军逃入了广西,李自成残军逃入了云贵。”
听到这话,阎应元顿时就不解了,连忙奏道:“陛下,前两天的奏报,说云南土司造反,如今局势已是一团乱,为何还召回追击之各路总兵?”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一笑,答非所问道:“朝廷推行改土归流一直不得力,朕还一直想着这事怎么解决呢!”
听到这话,阎应元顿时心领神会,,明白皇帝的意思了。
土司是从开国就留下的制度,一直沿袭下来。
如果说,以前觉得朝廷要征召土司,土司就会派兵,然后朝廷又不用去花心思治理那些穷山恶水的地方,倒也方便。
可到了这明末时候,大部分人都不会这样想了。
从万历年间开始,就有土司作乱,并且规模还很大。
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就是其中之一。这次叛乱进一步削弱了朝廷的人力物力,最终导致建虏从辽东崛起。
另外还有,从天启年间一直到崇祯十年爆发的奢安之乱,更是把大明朝整个西北的兵力都牵制住了。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这奢安之乱,可能大明朝不会那么动乱。
如此种种,足以证明一旦朝廷出现一点问题,那些土司就一个个的都不安好心。一旦作乱,危害甚大。
事实上,从开国以来,其实一直有改土归流的呼声,只是朝廷不好动手而已。能做得改土归流,就是土司谋逆或者绝子绝孙,朝廷才能插手进行改土归流。
大明西南地区,那么多的土司,用这种方法进行改土归流,将近三百年的时间,也才改了几家而已。
如今,西南土司接二连三地造反,而流贼又窜入了西南土司领地内,正好把局面搅得更乱,如此才方便朝廷浑水摸鱼。
阎应元明白了点,顿时露出心领神会的微笑,不过还是掩饰了下,赶紧端起茶杯喝水。
这时候,就听到崇祯皇帝又说道:“看来朕要尽快返回南京了,中原还在贼军手中,陕西、四川也都在贼军手中。今明两年,重点便是收复这些地方!”
听到这话,阎应元不由得暗赞一声,这个借口不错!
对于朝廷来说,中原等地和西南边陲比起来,当然是中原更为重要。皇帝要先领兵收复中原,那是谁都挑不出毛病的。
等到收复中原、陕西和四川之后,估计时间又过去两年了。
有两年时间让流贼在云贵等地搅动风云,该是没有土司能避开这个漩涡。然后朝廷再派兵征讨,大军压境之下,就有足够的力量和理由进行改土归流了。
就算还有一些土司真的忠于朝廷,不方便改土归流,相信这样的土司也绝对不会多的。
如此一来,大明朝的土司问题,就算基本上解决了。这可是大明朝自开国以来,皇帝一直想做而没做到的事情,没想到被当今皇帝顺手牵羊,差不多就能把事情办了!
想到这,阎应元看向崇祯皇帝,真的是一脸敬佩。
不过他这一看之下忽然发现,崇祯皇帝的眉头微皱,似乎是在想什么难题。
为君解忧,乃人臣之本份。
因此,阎应元便立刻放下茶杯问道:“陛下,可有何事需要末将去办?”
崇祯皇帝听到他的话,抬头看向他,明白他的心意,便微笑着说道:“收复中原等地容易,但是随后的民生安置,怕是也要大量粮食才可以。另外改土归流只是用武力,并不是长久之计,还要让西南边陲的百姓都明白,他们由朝廷管辖之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