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谢迁的手上。
“伦右司直郎?王左司直郎?老夫倒有些陌生。”刘健喃喃道。
“刘阁老,王守仁是德辉之子,伦文叙乃己未科状元,二人为同年。”谢迁已看完了那奏疏,随即说道。
德辉是王华的字,王华即王守仁的父亲。
谢迁也是余姚人,于府学时就与王华成为好友,平时私交甚深,自然熟知其家庭情况,而且他和王华均为殿试状元,不过二人相隔了二科。
成化十七年,王华在会试里中第三十三名,录取他的恰好就是谢迁,时年谢迁已是同考官。
“原来是这两位青年才俊。”刘健听得恍然一悟。
左春坊和右春坊亦是辅助东宫太子的机构,而右司直郎和左司直郎均为从六品的宫职,掌弹劾宫僚、纠举之职事。
王守仁和伦文叙能挂此宫职,自是朱厚照向弘治皇帝请命而得。
李东阳、谢迁和马文升听得均微微一笑。
坐于御座的弘治皇帝听着他们的言语,脸色反倒沉寂,过得好一会,才开口道:“三位阁老,览阅后觉得如何?”
弘治皇帝没有问马文升,皆因马文升早已看过这奏疏的内容,也提过意见。
“皇上,臣愚以为,武举已有旧例,只须按旧例举行即可,又何必更替?”李东阳躬身应道。
弘治皇帝嘴角扯出了一道弧线,望向刘健和谢迁:“刘卿家、谢卿家,你二人又有何意见?”
刘健和谢迁仍是沉吟不语,两人均在猜测弘治皇帝到底是何意。
没有被弘治皇帝点名的马文升,更乐得端坐于锦凳上,不过他目光却时不时瞄了瞄刘健、李东阳和谢迁。
弘治皇帝没有催促,静静地等候二人。
又过了片刻,刘健终于道:“皇上,臣以为,两位青年才俊之言颇有新意。”
谢迁听得刘健这首辅已出言,自不能再沉默,也道:“皇上,臣以为,重设武举事关重大,当召集六部九卿共同议一议。”
这两位阁老就不像李东阳那般单刀直入表达自己的见解,他们既没说好与坏,也没说赞成与否。
弘治皇帝不置可否,仿似早已知晓他们会这般回应。
---
申时五刻,夕阳即将西下,余晖映照着天空。
在秋冬交替的傍晚,京城的气温更低了。
已经身穿氅衣的弘治皇帝,出现在仁寿宫的仁寿门前,他身后两三步之外还跟着萧敬。
庭院的那些宦官和宫女见得纷纷朝他跪拜行礼,弘治皇帝只“嗯”地应了声,脚步没有停顿丝毫,直往仁寿宫大殿而去。
前脚刚迈进仁寿宫,弘治皇帝口中已叫唤:“皇祖母,孙儿来给你请安了……”
话音未落,在殿内早已燃点的众多烛火的映照下,弘治皇帝清楚看见周太皇太后微低着头坐于锦椅之上,不过却是郁郁寡欢的模样,对他的叫唤仿似未闻。
数名宦官和宫女站在她旁边,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弘治皇帝见得心中一惊,紧走数步,奔至周太皇太后跟前,急问道:“皇祖母,你怎么了?是否身体抱恙?”周太皇太后这才抬头望着他:“原来皇上来了呢。”
她说着就要站起来,旁边的宫女见得随即伸手去扶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