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街头的人们着装是中西合璧,妇女很多都是白衫黑裤,留着长长的麻花辫,大多数妇女背后还用布带绑着小孩;偶尔几位少妇穿着长衫或旗袍,勾勒出曼妙身姿,格外吸睛。
男人一部分是汗衫长裤,还有一部分是衬衫西裤,再搭配分油头、手表,这差不多是两个阶层的穿着。而路人行色匆匆,却印证着香江战后的生机勃勃。
1946年的香港,黄包车是这个时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之一,与叮叮当当的香港电车和新兴的汽车巴士争抢生意。至于出租车,这个时候全港只有不到200辆,另外大概还有持牌汽车1400辆、货车1100辆。
黄包车的车夫,是这个时代香港华人艰苦生活的最佳写照,车夫是赤贫阶层,一心只顾兜接客人,筋肌健硕但未老先衰,他们头顶草帽,或穿补丁衣衫、或赤果上身、光脚,在黝黑的肩膀上,搭着破旧泛黄的汗巾。
此时黄包车的一趟车资,在5分左右,却依旧难免将被时代抛弃。(为了对抗新兴交通工具,后来在五十年代初的黄包车曾兴起五分钱走港九的活动,用双脚对抗汽车,最终逼的港府停发黄包车牌照,限制黄包车行驶路线,终究是败在了资本面前。)
1946年的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面,空荡且宽阔,海岸线和后世截然不同,‘尖东’尚未填海出现,中环、湾仔亦没有进行大规模填海拓宽。
维多利亚港的中间有一支小型海军舰队,有巡航舰队和两艘航空母舰,不远处的‘添马舰海军基地’亦有战舰停留,这是这个时代的特色,由于英国担忧香港前途,所以也算是重兵把守。
1946年的香港,天星码头在维多利亚湾最狭窄处,遥对中环码头,绿白双色的天星小轮在港岛和九龙之前来回穿梭,运送形形色色的人过海。
在七十年代初红磡隧道未通行、八十年代地铁未通行的年代,天星小轮承载着港岛和九龙的唯一连接方式,每天有数万人川流。天星小轮的票价是5分,船票就像一个小本子,正面橘红、白色斜对角,中英文各一面,上面有年份、月份,并注释‘必须呈騐(验)、方准通行’等。后来,天星小轮票价几次涨价,在六十年代已经2角(三等座),又因为一次涨价五分(仙),闹出了一件大事。
1946年的香港,首届‘香港小姐’在6月下旬举行,正式名字叫‘国际慈善游泳比赛大会’,由‘空军俱乐部’与‘香中泳团’在北角丽池夜总会举办的,而‘丽池夜总会’就是那个有‘裁法阿舅’‘香港杜月笙’外号的李裁法产业。
这个时代的选美,就是安排几个妙龄少女,穿着性感比基尼,在中外评委面前走来走去。目的是为响应此时的‘港英政府’号召——香港人急需一种大众娱乐形式来转移战争的“后遗症“。于是,带有慈善性质的‘香港小姐’选美,就在一片萧条中应运而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