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又蠢蠢欲动地想做官就不是你们的儿子!天地之间,人人得而诛之!我向太阳发誓!”
王羲之这一番恶狠狠的誓言顺利促成了他的退休。中央没有派人挽留,因为桓温不喜欢他,原因很简单,桓温是北伐的坚定支持者,而王羲之则是不遗余力的反对派。本来中央和桓温的关系就岌岌可危,没必要因为王羲之再起波澜。
这是王羲之一根筋的具体表现,大概是小时候那点傻愣的遗留问题。他喜欢的东西永远喜欢,比如说鹅。传说中他爱鹅成痴,曾经在一次出游时,为了几只漂亮的鹅为养鹅的道士写了一遍《道德经》,得到鹅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他不喜欢的永远不喜欢:比如说王述,比如说北伐。
王羲之是个和平主义者,对于反攻北方一直抱着消极态度。他的想法很有儒家的传统色彩:只要我们把内政搞好,和善亲民,大力发展生产力,江对面的人民一定会望风归附,不用打仗就得民心得天下。可是,没人理他。于是每每打仗之前,王羲之都要祭出一句“外宁必有内忧”的谶语来吓人。意思是,仗一旦打胜了,国家统一了,就必然出现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现象,大家分地盘抢女人一定会把这个国家搞灭亡。
王羲之的反战并不是危言耸听。王羲之经历的反攻北方几乎都不是出于“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动机,反而更是中央和外镇军阀互相炫耀实力、攀比威望的手段。
王羲之的第一次大规模反战在殷浩准备第二次北伐的时候。这次北伐殷浩本来也没准备真打,而是被桓温逼得没有办法的下策。桓温自始至终是个北伐狂,自从做了荆州刺史把长江上游经营成个“小斯巴达”之后,就一直要求朝廷让他出兵北伐。但朝上的褚太后、管事的褚裒和殷浩想的却是:桓温是有实力的,他一旦北伐成功,一个复国权臣怎么安置?特别是殷浩,他几乎可以肯定一旦桓温北伐成功,自己的首辅地位一定会被取而代之。永和六年,冉闵大肆屠杀胡人,并且自立为魏王,后赵的很多将领不服气,纷纷割据一方。东晋光复北方的机会说来就来,没有说不的理由。殷浩被逼无奈,硬着头皮主持了这次北伐。结果文人将兵,殷浩毫无悬念地失败了。
王羲之在会稽一边游山玩水一边冷笑:这仗根本就没想打,没有士气,没有必胜的信心,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概,不败就怪了。只是在殷浩极没面子地准备又一次北伐的时候,王羲之笑不出来了:他们这样怄气争名声,结果要我们给他们买单(三吴三浙地区是东晋最富庶的区域,会稽更是贵族聚居的富中之富,打仗要的钱粮人,三吴三浙首当其冲,王羲之就是被摊派的主之一)。输了的结果我们担待,赢了的名声他们戴着,有傻子会干这种事吗?王羲之终于忍不住了,劝了殷浩一顿,最后隐晦表示,再要打仗,这种冤大头的活儿我不干了。我要罢官游山玩水去了。
但是永和十年,桓温又北伐了——谁也没把王羲之的建议放在眼里。
王羲之除了无奈还是无奈。好在,历史并没有特写他的愤愤和无奈,时间记住的却是他的潇洒。因为,在这次北伐之前,一向对政治表示忧虑的王羲之组织了一次让他流传千古的雅集。让这个实际上经常处在愤愤状态中的王羲之留给后世一个悲悯、伤感、浪漫的形象。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最浪漫的雅集之一,由于后来唐太宗的官方强烈推荐成了唯一。那一年的三月三修禊日,王羲之在兰亭宴请好友,曲水流觞。
出去玩是魏晋贵族们最喜欢干的事情之一,在这之前,有石崇的金谷园雅集,也有王导、王承和阮瞻每逢三月三的踏青。然而这次的兰亭会却因为阵容之奢华,制作之精良而值得大书特书。
那天天朗气清,绍兴会稽山的山道上星光熠熠。参会的巨星有:谢安和他的弟弟谢万、侄子谢玄,孙绰,王羲之和他的子侄凝之、徽之、肃之、玄之、蕴之,还有郗昙,庾蕴,庾友等。谢家,王家,郗家,庾家,俱为名门。大家玩游戏,把杯子放在特别疏通过形状的溪水里漂流,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喝酒作诗。这一个游戏本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