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朱厚照的话,弘治皇帝沉默了。
自己似乎好像真的穷惯了。
从弘治皇帝登基以来,自己就特别的穷。
在当时不仅仅国库空虚,连皇帝私人的内帑也都非常的穷,穷的叮当响。
一直以来朝廷穷的要死,弘治皇帝想要办一些事情都办不成,想要开征商税也是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认为征税会导致苛捐杂税以致民不聊生,自古君王都应该轻徭薄赋、与民休养,而不是横征暴敛、穷奢极欲。
所以朝廷就应该穷、不应该征税,朝廷所有的开支是能省则省,能不支出就不支出。
就比如这整顿边军什么的,这就没有必要了,能够给这些边军提供粮食,让他们吃饱饭就可以了,至于说重整军备什么的,完全没必要。
鞑子南下就让他们劫掠一番就是了,抢够了他们自然而然就会返回草原了,无关紧要的。
但如果朝廷征税的话,那就会让天下的百姓在苛捐杂税之下民不聊生,所以征税是绝对不能征税的,即便是商税也不行。
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大明朝的税收很低,朝廷的开支更低,对整个大明的控制和干预自然而然也就更低了,这也是晋商、徽商、盐商、海商之类的能够迅速膨胀起来,一个个富可敌国的原因。
学过税法的人都知道,税收的它的作用当中就有很重要的一项,那就是控制、引导经济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朝廷的税收低,放任商人从中牟取暴利,底层百姓吃着昂贵的盐,饥荒之时更是被粮商们联合哄抬粮价,还有对外贸易的巨额利润被小团队所窃取,无法惠及整个国家。
这些弊端在大明朝非常的凸显出来,朝廷穷、百姓穷,唯独富了中间的这些士绅、商人、大家族,财富掌握在他们的手中,被他们不断的埋进了地里面。
朝廷没钱去干真正能够惠及国计民生的大事,百姓穷苦生活艰难,唯独中间的这些人在歌颂着大明的中兴和盛世,对于他们来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好的年代。
“照儿,看来这商税是很有必要征收的。”
弘治皇帝想了想说道。
“父皇,当然要开征商税了。”
“太祖当年确立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但在设计税收制度上的时候却恰恰相反变成重商抑农!”
朱厚照郑重的点点头说道。
“我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农业税的比重要远远高于商税,农民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交给朝廷的比例是每亩三斗。”
“而商人呢,他们的税率更低,一百抽三,关键是这一百抽三的税,朝廷这边一年到尾基本上都是收不到的,各地官员只会针对农民收税,根本就不会去找商人收税。”
“可以说在我们大明,经商几乎是不用交税的,即便是现在的纳银开中,商人缴纳一点点银子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盐引,再转头卖给百姓的时候,这里面利润何止百倍,这也是那些盐商能够真正富甲天下的根本原因。”
“并不是因为他们多有能力,也不是因为他们多会经营,只是因为他们有关系,善于用钱贿赂盐政的官员、官吏,所以能够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几乎是一本万利。”
“最终买单的是我们大明的百姓和朝廷,老百姓吃着昂贵的盐,朝廷收不到税,还要承担着盐场灶户的骂名,承担着天下百姓的离心离德。”
朱厚照的话让弘治皇帝也是傻眼了。
一直以来弘治皇帝都觉得朝廷的重农抑商的,没想到真是的情况竟然是反过来的,这是真正的重重的剥削农民,宽松了商人啊。
“这”
“竟然是这样。”
弘治皇帝都不敢相信了。
“父皇,你不相信?”
朱厚照看看弘治皇帝,这个可怜的孩子,从小被文官们忽悠、洗脑长大的,除了文官们所传授的那点仁义道德、礼义廉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