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泾原军的总兵力一直在两万到三万之间,其主力是安史之乱时入卫中原的安西、北庭、拔汗那、大食诸国精锐,虽然只有一万五千人,但因为战力强悍的缘故,历来被算作主力大镇。
与朔方军主力镇守的邠宁镇,汧陇少年、河湟义徒、上党高都兵组成的凤翔镇并称西北三大镇。
三镇总兵力不下十万,共同构筑了京师西北的防线。
说句不好听的,其他四个镇朔方、鄜坊、天德军、振武军绑一块儿,这三镇单独拎出来一个就够他们喝一壶的了。
这支从安西北庭来的军队在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香积寺之战、新店之战、卫州之战、邺城之战、河阳之战、昭觉寺之战……所有的大战恶战全都参与了,无数次力挽狂澜。
奈何朝廷对于他们的定位并非是国之干臣,而是救火队员,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朝廷就将这些精干兵将遣散到了四处,兵士往往才置农桑,就又被发配到人烟穷绝,兵无禀粮的边鄙之地驻守。
将士心中都颇有怨言,因而屡屡发生叛乱,而朝廷也认为安西北庭军在中央集权削弱、法度驰坏的大环境中,染上了河朔骄兵悍将的习气,对这支军队屡屡打压。
比如,李适下诏毁去前任节度使马璘宅邸就是一个对行营兵马的警告。
因为马璘死后,泾州兵就生了一场反叛,只是继任的节度使段秀实处理得当,才没有酿成大祸罢了。
当然了,当年入卫中枢的安西、北庭士卒、将领如今大多已经故去,现如今行营中的安西、北庭士卒除了幸存下来的老兵和他们的子弟外,基本上都是后来从边疆招募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西、北庭军。
除去四镇、北庭行营的兵马,其余的士卒则是来自四方的防秋兵,这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朝廷为遏止吐蕃东侵而从关东藩镇中征发的军队,一般都由当地节度使使府下的兵马使统领。
这个兵来源就广泛了,有幽州兵、有淮西兵、有徐州兵、广武兵、下蔡兵……
郭映记得历史上“泾原兵变”的时候,泾原兵就各行其是,有反叛的,有勤王的,有作壁上观的,大抵原因就在这儿。
不过这些防秋兵的战力也就那样,要成大事还是得看四镇、北庭行营的万余兵马,他们才是泾原军的精华,就像魏博牙兵之于魏博镇、成德骑兵之于成德镇一样。
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魏博牙兵不同,这支军队是很能打的,毕竟年年岁岁与吐蕃交战。
只可惜他们在关键时候选择了作壁上观,不但不勤王还与叛军勾结,最终被李晟一番铁血整顿,消亡在了历史长河中。
当然,这也不怪他们,安史之乱时他们赶赴万里,浴血沙场,除了一身伤病,又得到了什么?
不过郭映自忖既然自己来了泾原镇,就没有理由让这些为大唐流血牺牲的忠勇之士走上历史上那条错误道路。
当然,兵变还是要兵变的!
唯有革故,才能鼎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