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如今她能自己养
(本章未完,请翻页):第112章 围炉夜话
第(3/3)页
活自己了,真不知道她这么些年是如何活下来的……
沈于归道:“郎君新年来同奴家一处过,想必郎君在京中也——”
方晏如苦笑:“小生只是比娘子强些罢了,家父家母皆远在千里之外,轻易不得相见,即便是通信的家书亦要数月才能送到。因小生去岁才调任京官,按照朝廷例律,任期三年之内不得携带家眷,故而小生在汴京城亦是寂寞罢了。”
沈于归奇怪:“除夜元日休沐足有七日,郎君可以回家看看令尊令堂啊!”
方晏如苦笑着摇头:“回家一趟,车马便要行走三五日,况且,如今正是年下,京城中也离不得人呐……”
沈于归若有所思道:“原来郎君也是辛苦得很……”
方晏如道:“尤其是到了年关,事情一桩接着一桩,没完没了。想要在汴京城中讨生活的,皆是不易。”
沈于归赞同地点头,望着屋外提着今日各自新得的花灯在院子里疯跑玩耍的阿黎她们,缓缓道:“今夜要围炉守岁,看样子她们是一时半会儿不会进来了,不如咱们先偷偷给她们将随年钱包了,明日起来还要给她们发呢,届时再包便来不及了。”
方晏如点头,脸上扬起笑容,似乎他很喜欢包这随年钱似的。
早在北宋,过新年时便已经出现了类似后世压岁钱的习俗,不过在当下,叫做“随年钱”。
自然,叫法不同,具体的细节也会有所不同,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便是图个吉利、图个开心。
后世的压岁钱各地数额不一,但本朝的随年钱却是各地标准皆是相同——那便是,根据对方的年龄大小发放。
而随年钱皆是以面值最低的“文”作为发放单位进行发放,例如,过了新年即将十岁的孩童,所得的随年钱数便是十文。
此时的随年钱还真真正正是庆祝新年的习俗之一,无论富裕穷苦,家家户户皆是如此,只是图个吉利开心,还未曾变味。
如今市面上也有用红纸所折成的小荷包售卖,沈于归亦买了些回来,用来给阿黎她们包随年钱。
沈于归拿起一枚红纸荷包,照着各人的年岁大小数了相应数量的铜板,将铜板装进红纸荷包里。
方晏如则负责将红纸荷包封口,如今手边没有浆糊,沈于归也懒得去调,于是方晏如将红纸荷包巧妙地一折,便封了口。这封口竟然还挺结实,轻易不散,倒比浆糊方便许多。
于是两人便这么一个数,一个包,没过多久,那些小丫头们的随年钱便包好了。
沈于归将七个红纸荷包仔细收起来,方才喊她们进来烤火守岁。
阿黎她们在院子里玩累了,耳朵、鼻子皆冻得红扑扑的,甚是可爱。沈于归给她们每个人皆倒了一杯热茶,暖和暖和。
看着窗外阴沉沉的天气,似是有些要落雪的迹象。沈于归突然又想起来去岁的上元节,也是个落雪的天气,不禁喃喃道:“只怕没过几日也要落雪了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