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图纸,张景保守的很严密,当初各个部件,他都是分开找人制作,镜片打磨是摩尼国工匠,镜架则是墨家制作。后来干脆全部请墨家打造,但组装却不找墨家。
这些东西单独分开来,没有任何奥秘可言,但组合在一块,却能产生神奇作用。
墨家的技术和理论,已经到了小孔成像水平,但更高的光学水平却达不到,所以对显微镜十分惊叹,赞叹神乎其技。
墨家实际上比任何学派都更喜欢探究物理法则,所以他们的技艺才能达到技近乎道的水平,工匠制作器物,不可避免的要运用到力学原理,机械结构这些知识,未必有理论支撑,但经验积累了很多。
如果有显微镜这种更加先进的工具支持他们,他们的研究可以走的更远。
刘知易觉得这不是坏事,点点头:“图纸可以给您,但材料得之不易,未必做的出来。”
墨家技艺超群,可不爱财,不然他们可以是诸子百家中最富庶的学派。
鲜于公枢不担心这个:“集墨家之力,还是不难的。”
墨家是可以跟儒家一较长短的学派,儒家有官方支持,墨家只靠民间力量,能做到这点,就是因为墨家门徒数量巨大,比儒家多的多。可以说,他们就是一个有技术的丐帮。
即便可以,恐怕也很难。用纯净天然水晶加工显微镜,不可能量产,刘知易不由得考虑玻璃的问题。这世界的玻璃烧纸十分浑浊,里面各种杂质太多。
刘知易不懂如何提纯,但知道给玻璃加铅会更纯净的原理。
就告诉鲜于公枢:“鲜于先生。我听说,给玻璃水中加铅,可以得到透明玻璃,比水晶更加透亮。墨家和不尝试一番。”
如果墨家工匠能制造出纯净玻璃,那功德就大了。
鲜于公枢疑惑着点头。
谈好之后,刘知易回头就找张景要来图纸,而且还附带了一套他掌握的光学理论,让墨家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结果当夜鲜于公枢就来亲自拜会刘知易,告诉他,刘知易写的光学理论,解开了墨家数百年的一些迷惑。又向刘知易请教了许多问题,两人畅所欲言,彻夜长谈。凡是鲜于公枢能够理解的,刘知易都会抛出来,将他知道的力学原理倾囊相授。
鲜于公枢十分激动,墨家经验丰富,总结出了许多原理,却没有进行数字化概括,刘知易仿佛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一般。鲜于公枢表示,其中许多道理,精深博大,他还无法参悟,但墨家高人一定可以。他表示,刘知易传授这些道理,有大恩于墨家,以后如果还需要他,尽管开口。
刘知易没有这么功利,墨家探索物理的精神,也许可以推动这世界的技术进步,这就够了。有生之年,他不奢望能用上互联网,但以当前的技术水平,如果能够技术大爆炸,坐上火车还是可以期待的。
不过墨家愿意帮忙,他也没有拒绝的道理,他要做的许多事情,技术上找墨家,都可以事半功倍。
尽管一夜未眠,第二天一早,还是拉上小表弟一起出门。
两人去了太学附近一家商铺,卖的是绫罗布匹,笔墨纸砚,是一个杂货铺。
进门后,掌柜的嘴里叼着一支笔,两只手拨拉着算盘,皱着眉头。“表兄!”
刘知易叫了一声,这是姜兴利,小表弟姜言义的大哥。
姜兴利抬头,看见两人,先招呼刘知易:“表弟,多年不见。你如今在京城可是大名人!”
“表兄谬赞。”
“大哥。表兄找你要谈笔买卖。”
“谈买卖啊。稍等,有笔账对不上。”
刘知易不着急,等着表兄皱着眉头划拉了许久,终于眉头一展,对上了。
这才问道:“表兄,对大的账目啊?”
姜言义道:“不大,三钱银子,学徒不仔细,没记上。”
只为了三钱银子?
刘知易知道,他找对人了。
这个表兄,自幼读书不成,经商上颇有天分,帮助他爹做生意好好的,突然让他到京城,指定在太学旁边开间铺子,不拘做什么买卖,只为了让他照顾弟弟读书。刘知易来过一次,算是认门,之后就没时间过来。
只知道表兄在竞争激烈的太学商圈,做的艰难,堪堪保本。
姜家是行商,经营船队,货栈,做的是运输、批发的买卖,可坐商还是第一回做。目的又不在赚钱,其实浪费了姜兴利的能力。
但自从知道刘家两个儿子的近况之后,舅舅就憋了一股气,将希望放在在太学读书的二儿子身上,家里的生意可以不做,儿子的仕途不能耽误。所以将姜兴利派到京城,不管他如何劝说,态度都很坚决。
“表弟,什么买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