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为寒所束缚,也就是俗称的‘寒包火’之证。”
“在临床上,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应用甚为广泛,绝不仅仅只应用于热喘之证。”
“在使用的时候,可以视麻黄和石膏用量作多种调节,即可轻灵活泼,也可持重老成,临床发现,愈疾速度之快远非桑菊银花之流可以相提并论。如见麻杏石甘汤证者,见心衰症状或其下虚者应该加入适量附子,则其愈甚快。”
说到这时,张景又喝了几口温水,然后继续娓娓说道:“关于‘云龙三现’对应的三个经方,最后,再来说一说治疗湿喘的麻杏苡甘汤。”
“这个方子出自《金匮要略》,原本是张仲景用来治疗风湿病的。原文为: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病人自觉全身上下都疼痛,发热以下午三点到五点为主,这种病名为‘风湿’。这个病起病因为出汗后没有及时擦干直接当风而吹,或者长期呆在温度低或者寒冷的地方而不注意保暖所导致的。”
“既然是治疗风湿病的,怎么又用到了治疗湿喘呢?其实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喘门》有一案即是用麻杏苡甘汤加茯苓进行治疗的,刘老或许是受此启发,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了大大的发挥,推为治肺位喘证的三主方之一。”
“说完了肺位,接着再说心位。”
“刘老曾在著作中有这样的论述:心者,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其上居于胸,秉火阳之权威,震慑下焦水寒之邪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心阳虚于上,水寒之气动于中,是以有‘水心病’之生成。”
“刘老在‘水心病’诸症中,其实并不曾言及‘喘’,但是在临床的过程中就会发现:一些肺心病或心源性哮喘病人的症状,是符合苓桂术甘汤的辨证治疗的,而且运用此方加味治疗后,效果也非常满意。”
“关于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证,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条原文,《伤寒论》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因此,在心位的喘证,首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也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最善治水气上冲,又治痰饮内留等证。分析方药组成,方中苓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且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和小青龙汤治肺位寒喘之重症一样,对于肺心病、心衰、早搏及其它心律不齐等,无论其有无喘促,我的老师也常常以苓桂术甘汤与葶苈大枣汤合方,其中,会重用茯苓三十克到六十克。另外,还可随证加入附子、人参、薤白、全蒌、三七等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