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能盲目的推行一夫一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无妾制。
古代近乎九成九的女性无生活来源,她们必须要考虑父母不在后的吃饭问题。
妾尽管没啥地位,好歹有碗饭吃,而且小日子还不错。也比后世的小三强,妾起码有官方认证。
再一个战乱之后青壮死的多,女人没个依靠咋行,总不能都当女光棍。
另外,大明士绅们也并不是个个“三妻四妾”,只一妻无妾的不在少数。还有些人是因为没儿子才不得不纳妾。比如戚继光。
考虑到实际情况以及传统观念,至少在几十年内革命军要允许纳妾。不过相当于多妻制,妾和妻的地位要平齐,不偏不倚。
刘宗敏嘿嘿一笑,“婆姨都没有呢,说什么妾。我倒是看上一个,还没谈拢。”
革命军里之前多是老光棍,别说小兵了,连各级军官都没老婆。现在条件稍微好了一些,众人的心思就活了。
要不是看到大统领还没正式成家,他手下这帮大将早就抱得美人归了。
李自成再次提醒,“你们这级别的将官,娶妻前要打招呼,对方政审完没问题才能办事。回头我再弄个《婚姻法》。”
“……”
众人心说你管的可太宽了,要不要生几个孩子也规定上?
嘻嘻哈哈扯了会儿闲话,刘宗敏又说起正事。
“大哥,前头李过、张能剿了太行山九条龙,小弟寻思咱也要独霸吕梁……”
山西土寇也多,除了九条龙、八爪龙比较出名外,还有三关的王刚,孝义的通天柱等。
还有些陕西反王,比如神一魁馀党豹五王之臣,过黄河之后在临县附近安营扎寨不走了,变成土寇。
巧合的是,王之臣同样是个短毛。不知道是不是上次两军在保安县合兵作战时被他学了去。尤其对军人来说,短毛绝对比留长发更适合。可惜观念一时不好转变。
王之臣麾下剃成短毛的有几百人。反观革命军这边,只有寥寥无几的效仿大统领。真是没道理!
在吕梁的这些土寇中,最有名的要数交城任亮。
交城是个好地方,因位处汾水、孔水交汇处得名,地肥水美。位于吕梁山脚下,北距太原百十里。西汉时当地既设有军马场,宋为冶铁重地。时至今日也是藩王牧马地。
交城在明代还是皮货加工集散地,素有“交皮甲天下”之称。还有琉璃等产业。
“磁石,即吸铁石出交城”,以后可以试着搞个发电机玩。
任亮是交城县横岭村人,算老资格反王,天启六年就在葫芦山一带落草,绰号“葫芦王”。
他和贺宗汉、王堇英、郭彦、王全、巴山虎等大小寨主占据了交城西北群山。
这帮寨主多是本地人,熟地形,得民心,又跟交城驻防兵有勾连,官军几次围剿均失败。
任亮没啥大志向,一辈子死死地钉在交城做土霸王。
原历史线到满清入关,北方大势已去,交山农民军半数跟随李自成撤往陕西。任亮、郭彦、王全等几人降清,被派去山东剿匪。
三年后,他们老家交城爆发反清起义,任亮又潜逃回来当了老大。
交山军一直坚持斗争到康熙十年,直到六十多岁的任亮被俘杀才平息。
李自成暂没工夫解决王之臣、任亮等人,再让他们潇洒一段时间,安顿刘宗敏多拉关系,最好能招降。有了他们入伙,吕梁一带基本就稳了。
眨眼就到了三月份。
汾州防将刘光祚与游击王尚义率军由静乐南下,准备围剿土寇。
驻扎在娄烦的胡茂祯将官军击溃于半路。他又一路追至临县附近,联合王之臣大战官军。
官军缺食乏饷,哗变。胡茂祯大胜。
消息传来,李自成也就不担心吕梁这边了。
他又找士兵委员会座谈一番,了解一下军内情况,都还好,没啥大问题。
李自成最后又婆婆妈妈的叮嘱刘宗敏一通,让他灵活机动,该软就软,该撤就撤,千万别跟官军对耗。
“那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哪怕你能用一百人耗掉他一千人,最后先抗不住的一定是你。”
李自成细细叮嘱完,率队原路出山。
一路马不停蹄,三月十八日,革命军抵达绛县,就地修整。
之前王文耀部有不愿投李自成的散去一两千,再经裁汰后剩下六百多兵,还有三百多家属。他们以及沿路招来的新兵回历山接受整编;刘芳亮返回中条山。
李自成则准备去抢救黄泛区,顺便去吃烩面。
……
很多人第一印象,河南似乎就是处于黄河流域,不对。实际河南地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
河南北部是安阳,漳河是它的重要水源,漳河又是海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阳的母亲河并非漳河,而是卫河。说洹河也行,但洹河是卫河支流。
卫河是河南省内海河流域最大的河流,流经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地。(明代濮阳归河北)
卫河前身是隋代大运河的永济渠,是古代重要的航道。直到新中国六十年代以前,卫河仍然是河南省的重要水运航道。
还有一条淇河,是卫河的最大支流,暂不说了。
再往南就是黄河流域。
黄河之重要,不是于河南,而是于全国。
黄河出孟津则进入到广袤的平原,泥沙开始淤积。历史上黄河屡次在河南决口,百姓流离失所,也间接塑造了河南人形象。
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两者交汇处被称为“河洛地区”,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国”。
再往南说淮河流域。
淮河是“南北分界线”的重要组成。它正儿八经的发源于河南,在桐柏县桐柏山。
虽然淮河主干流经河南的距离不长,但是其支流对河南太重要了。
比如周口,名源于“周家渡口”,那里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而这三条河流皆属于颍河水系。
颍河水系是淮河流域内最大的河系。
颍河支流贾鲁河的重要性,不用看历史,单说郑州。金水河、索须河、熊儿河、七里河、东风渠都是贾鲁河的支流。后世郑州一带沿岸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大多源于此河,堪称大动脉。
再往南说长江流域。
豫西南地区的唐河、白河、丹江皆属于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这样就扯上关系了。
河南西南的南北分界岭在栾川老界岭,栾川、嵩县都有一县跨三区域的称呼,支流水分别进入黄河,淮河,长江。
当然,别说一县了,嵩县的车村镇都能说地跨三大水域。
除四大水系流域外,河南还有一条著名的河流不得不提,它叫“济水”。
济水是中国古代四大河流之一,跟长江、黄河、淮河一起被称为“四渎”。
古代皇帝要祭祀名川大山,所谓的“名川大山”指的便是五岳四渎。
由此可见济水的重要性。
济源、济宁等很多地名皆因济水而来。山东济宁就是古代济水老闹洪灾的地方,所以起名“宁”寓意让他消停点吧。
因为传说济水源头是隐入地下的,到了济源一带才显于地面,之后又在温县附近再次隐入地下,且从地下穿过黄河,到荥阳一带又显于地面。而且济水居然穿过黄河而不浊,所以历代文人都爱游观济水。白居易还曾作诗: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南北朝时济水还能通航,到刘宋时逐渐淤积,船队“日行才十里”。到隋唐,“自复通汴渠以来,旧济遂绝”。汴渠就是通济渠。
千里济水不复存在的原因,就是由于黄河的多次改道和决溢。济水下游的山东巨野泽也变成了梁山泊。
多水几句。
诸如济水“截河而南,清浊不混”,“三伏三见”,历代都有这说法,但靠不住。
在黄河以北的济源王屋山中,发源了一条“沇水”。沇水向南流淌,在温县附近注入黄河。结果正巧,在不远处的黄河对面,也就是荥阳附近,黄河正好分出了一条分支。古人把这两条河流误认为是一条,起了个名字叫做“济水”。(兖州得名也是因为济水。沇、兖互为异体字,又把沇水当济水)
所以,表面看来,济水仿佛真的和黄河相交,并穿越了黄河,而且穿过黄河后还是清水,稍微想一想就知道不可能。
古人之所以把这两条河流误认为是一条,是因为黄河是浑浊的,而流入黄河的沇水是清澈的,流出黄河的那条分岔也是清澈的,所以他们觉得这好神奇啊,肯定是同一条河。
实际上流出黄河的那条分支之所以是清澈的,是因为它甫一流出黄河,就遇到了一个湖泊——荥泽。
黄水在荥泽中进行了澄降,将泥沙沉到了荥泽中,使得流出的河流较为清澈。
《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说得就是这个情况。
自荥泽之后,济水继续向东流,在山东汇入一个大湖——巨野泽,再继续东流,最终汇入渤海。
南北朝时期,在荥泽和大野泽之间的济水,分成南北两支,分别注入大野泽。这南北两支济水被称为南济、北济。
作为黄河的一条分支,济水当然也拥有黄河的那些特点,泥沙含量大,易泛滥。
起初济水泥沙还能在荥泽中进行沉降,但到东汉时,荥泽就已经被淤平。于是济水中的泥沙继续向下游推进,最迟到唐代,黄河至大野泽的济水就已经被淤平、湮没。
换言之,最迟到唐代时,“济水”作为一条独立河流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在大野泽以下的区域,由于还有汶水等河流的补充,所以这段河流依然保存。
大野泽以下的这段河流,在唐代虽然还保留了“济水”的称号,但同时也已经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清河。
这是因为这段河流是从大野泽中流出,河水经过了沉降,且补入的汶水等河流都比较清澈,所以这段河流河水较清,因此得名。
清河这个名字在后来逐渐取代了“济水”。
到北宋神宗年间,黄河在澶州决口,滔滔黄水舍弃北流河道,冲入梁山泊。又从梁山泊分成两支,一支冲入清河,东流入海;一支向南,由泗水进入淮海。
从此之后,人们把东流入海的这条清河就叫做“北清河”,把南流入泗的这条叫做“南清河”。
北清河被黄河水冲入之后,逐渐北移,在济南附近决口,脱离了原有的济水河道,占据了漯水河道入海。之后黄河水退,北清河再也没有回到原有的河道上。也就是说,从此时起,清河不但丢掉了“济水”的名字,而且也失去了济水的河道,已经完完全全和原先的济水没有关系了。
再到两宋之交,伪齐刘豫为了运输之利,在济南筑泺堰,将原本流入清河的一条支流——泺水导引入济水故道,这条人工引导的河流大家也叫它“清河”。为了和原本的清河相区别,人们把原本的那条清河叫做“大清河”,而把刘豫修筑的这条清河叫“小清河”。
后面小清河河道变化频繁,又脱离了济水故道。
至此,大清河、小清河正式形成,而原来的济水却再无踪迹可寻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