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室起码有八个这么干。
明代紫禁城有个“宝钞司”,听起来似乎很牛逼。其实那机构不是印钱的,和钞票也没关系,是给皇帝做擦屁股纸的……
看看人家皇帝多明白,“大明宝钞”可不就等同于擦屁股纸。
天启年间,由于财政困难,给事中惠世杨曾建议启用纸钞。皇帝没有明确答复,此事就搁置了。1十五年在刑部左侍郎任上被革职还乡,后投顺又投清又反清。顺治九年兵败,下落不明。
崇祯上台,朝廷关于钞法讨论过几次。在大明即将嗝屁前,皇帝终于顶不住要发纸钞了。
物料先来200万斤,工匠召3000,撸起袖子加油干!
先印刷5000万贯,每贯面值一两白银,京城商户们可提前以优惠价两白银兑换。
消息一传出,“京商骚然,绸缎各铺,皆卷筐而去。”
可见老百姓早清楚朝廷德性,不陪它玩儿。
阁臣蒋德璟说:“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2隆武帝被清军俘虏后他绝食自尽。
崇祯皇帝看着几库房的钞票愁极了,更愁的是几个月后他就上吊了。自始至终宝钞一张都没推销出去。
后话不提,言归正传。
介绍完庄票和纸币,沈一石又说道:“有些钱庄、商号还兼办汇兑……”
商号往来银钱携带不便,须马驮车载;再加上行程遥远道路不净,时有盗匪出没,所以就有了汇兑业务。有飞钱、会票等称呼。
同城或者异地的各家相熟钱庄、商号彼此协商,互任对方出具的票据,票到付钱,与现钱无异。
当前汇兑业务比较少,所以还没发展出专门的票号。
……
李自成将要开的店铺名暂定了个农工商钱庄。
走遍天下都找不出这么土气的商号名字。
农工商钱庄要开办的业务既全又多,和别家还不大相同。
存款,没利息,也不收保管费。
贷款,不论人情,只凭有没有抵押物。等同于把当铺买卖合并了过来。如果这项业务有赚头,以后可以适当的给存款发点利息。
此外还有银钱兑换、银炉、庄票、汇兑等通行业务。
庄票就是“大顺纸钞”。
纸钞成本低廉,仿造不易。
除了开始研究纸张、油墨、雕版要花一笔之外,后面批量印刷的成本微乎其微。
造假也很难。
多色套印、水印谁都能做,但纸张、油墨是专用的,别人可不好仿。尤其是特制油墨,好吧,就算普通油墨整个大明都找不出第二家。
而且纸钞图案只要足够复杂,再盖个印章甚至微雕章,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现时的纸张质量也就那样,三五年回收一次换新版,一举两得。
因此就算有人想伪造票版,可能他费心费力好不容易造出来,而“大顺纸钞”已经换新版了。
大顺铜钱就不铸了。
倒不是怕朝廷查,人家真不管。
比如汉代五铢钱,直到唐代还在使用,前后长达五六百年时间。就是明代也仍然在用唐代、宋代铜钱,尤其宋钱,存量相当庞大。
明代二百多年铸的铜钱还没有北宋两年铸的多。
因为铜钱属于价值币,不是信用币,只要含铜量实在,就能通行天下。
现今也没有冲床,铜钱都是采用浇铸工艺。
先设计出样钱交由工匠在精铜上雕刻出祖钱;再用祖钱翻铸出若干母钱;最后以母钱为本,用翻砂铸造的方法做出子钱,也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制钱。
其中祖钱要比母钱略大,母钱比制钱略大。这是由于铸造过程中会发生缩模。打磨抛光时也会导致尺寸及重量的减少,所以祖钱会提前让出余量。
铸钱倒是不难,技术含量不高。问题是要用真材实料,就没多少利息了。要是铜价再一涨,甚至还会亏本。
官钱为了节省成本,会搞些当五、当十甚至当百大钱,也就是说一枚铜板可以当五文、十文用。
但是这种钱在民间用不大开。因为现在的货币不属于信用币,不是你标什么就能当什么用的。
老百姓只看钱币料子。大钱虽然尺寸大一些分量重一些,但也有限。傻子才会拿一文当一百文。
天启年间兵部尚书王象乾甚至还请铸过“当千三”大钱,一个铜板当二两银子用,糊弄鬼呢。(天启年还有“十一两”铜钱,貌似是值十文重一两,不是一个铜板当十一两银子。)
尤其是铸私钱的,都是铜料,你官钱刻字,人家也会刻字;你刻什么,造假者就刻什么。完全没有防伪技术。大钱的市场很快就烂了。
市面上的私铸假钱一直和官铸真钱如影随形,无论哪个朝廷都无法解决这个难题。
比如再过几年后的张慎言就提出明末物价暴涨的一个原因是“非钱少之患,正钱多之患也”。
大明朝廷铸的铜币本来就少,而且还流入东南亚、高丽、倭国等地相当数量,市面钱不够用。那自然有私铸的填补,甚至要超过官钱数量。所以“则钱多于私铸之患也。”
除非是特别劣质的私钱,那倒是好区分。因为偷工减料的原因,比如锡铅锌掺多了,工艺又不好,会导致钱文模糊,色泽差,钱质脆容易折损。
比如“千钱不盈三寸”。一千枚私钱累叠在一起高度居然不超过三寸。甚至还有“贯之以缕,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垃圾货。
要么就搞出机制币来防伪。然而这太难了。就算水力或人工冲床能将就用一下,现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