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就越来越不喜欢干事情。
朱见深的内阁首辅万安,甚至给朱见深进献春药,让朱见深专心在后宫玩儿,从而让内阁权力变大。
此后,内阁首辅就基本定型了,也就有了宰相的意味。
内阁最大的权利,其实就是在奏疏上票拟,从而影响皇帝决策。
所谓“票拟”,就是当奏章交到皇帝手里前,先由内阁对这些奏章提出回复意见。
但内阁不能直接把这些意见写在奏章上,而是写在一张小票上,交给皇帝,作为皇帝的参考。
本来内阁只是参考意见,但皇帝太懒,因此就干脆直接抄在上面。
但既然皇帝太懒,因此,他们最后连抄写在上面这件事都懒得做,于是找人来写。
找谁呢?
自然就是找身边伺候的太监。
太监把内阁大臣小票上的意见写在奏章上,这就叫做“批红”,这样的太监,就叫秉笔太监。
但就算太监帮助皇帝把意见填在奏章上,皇帝也懒得也难得进行最后的定夺,最后定夺的这件事,依然交给太监来干。
最后定夺的这个太监,就叫掌印太监。
掌印太监同意,才会把皇帝的大印盖在批红上,只有盖上打印的批红,才有法律效力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大臣的一道奏章,最后要能生效,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把握了最后一道程序的人。
显然,掌印太监作用是最大的,他可以直接决定一份奏疏最后的成败。
明朝的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虽然能够让大臣们互相制衡,而不能做大。
皇帝很轻松,但是效率却变得非常低。
魏广德脑海里盘算一圈,在小皇帝朱翊钧年少时,或许他们还能对他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是等他成年主政后,必然有自己的思考,而他也会更加相信身边的人。
张居正所谓的相权代行皇权,其实更多还是后宫对内阁的信任,他们会拍板让冯保按照内阁的票拟批红并执行。
只是对个别影响较大的问题,才会有自己的思考。
但是这种思考,更多还是参考内阁的意见。
无疑,张居正虽然是外相,但地位还真比不过冯保。
而此时,张居正在自己值房里也在生闷气。
是的,冯保让人带的话,无疑是把他张居正的脸面按在地板上反复摩擦。
魏广德刚想明白的事儿,其实张居正在接任首辅之职后就已经想明白了。
虽然惊讶于冯保这次如此留情面,但张居正还真没办法做什么。
也难怪不管是严嵩还是老师徐阶,那个时候见到黄锦和腾祥他们都是客客气气的。
看了,这段时间没给冯保送礼,这老小子怕是心里不爽了,回头还得让人准备一份厚礼送过去。
是的,冯保刚得到了名画《清明上河图》可是宝贝的不行,亲自拿回家存放在私库里,顺手就翻了下记载礼物的账本,发现张居正有段时间没给他送礼物了。
再想到昨日下午看到万历皇帝朱翊钧亲自在喂养那对白燕子,于是才有了今日之事。
魏广德可不知道,内阁首辅要做的稳当,就得给司礼监掌印太监送礼,因为根本就没人教他做这个。
当然,魏广德也不是没给冯保送过东西,不过那都是官场正常的人情往来。
再说,魏广德府上有喜事儿,冯保也得给他送礼物。
所以,没有处在首辅位置上,外人看到的就是首辅大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而只有真正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会知道,首辅其实是“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当然,冯保这个太监提督要做的稳当,那也得防着宫里的其他人。
毕竟那个位置就一个,而宫里的大太监却是有十好几个,大家可都盯着冯保一举一动。
但凡冯保办差中出现差池,他们就会群起而攻之。
或许,这就是所谓官场中人都是走钢丝,稍不注意就可能万劫不复的原因。
好吧,这会儿魏广德还在自己值房琢磨着首辅和掌印太监之间的那点破事儿,他已经有了某种猜测,只是还不能十分确定。
想到这里,魏广德拿出一张纸笺快速书写完成后,等墨迹干透就马上折叠好,并刻意做出了隐蔽的标记。
“芦布,进来。”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