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走投无路的流民大着胆子前往徐州,去当地县衙登记人丁,居然也分到了田。
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颠沛流离的流民,他们纷纷涌入徐州,要求登记分田。
萧铮也不客气,只要有流民来投奔就分配到还有余田的郡县,甚至还吩咐当地县令帮流民修建房子,费用一律由大都督府承担。
百姓也不傻,他们其实心里也明白,拿了萧铮的地,也就意味着上了琅琊军的贼船。
他们都很清楚他们土地是怎么来的,那都是琅琊军没收徐州权贵的土地重新分配给他们的。
这个时代普通百姓基本没读过书,他们不懂什么忠君之道,他们只知道谁给他们土地让他们种出粮食养活家人,谁就是他们的恩人,谁要抢走他们的土地,让他们一家老小挨饿,谁就是他们的仇人。
朝廷说琅琊军是反贼,但是琅琊军无偿分给他们土地,琅琊军就是他们的恩人。
朝廷如果要抢回他们分到的土地还给权贵,那朝廷就是他们的仇人。
他们都知道,只要琅琊军在一日,他们分到的土地就属于他们。但是如果琅琊军覆灭了,他们分到的土地也会被朝廷无情收回。
对于一个人而言,最痛苦的不是得不到,而是得而复失。
对于徐州百姓,尤其是那些刚迁入徐州的流民而言,他们的命运已经紧紧和琅琊军绑定在了一起。
琅琊军在,他们在!
琅琊军亡,他们亡!
纵使是与朝廷为敌,他们亦是一往无前!
就是在徐州这种上下同仇敌忾的时刻,下邳迎来了自洛阳远道而来的钦差,中书舍人俞竑。
俞竑一进入徐州地界就感觉情况不太对劲,按照他原先的预想,徐州沦于贼军之手,徐州百姓应该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朝不保夕,天天担惊受怕,惶惶不可终日。
但是他一路上看到的都是一派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他遇到每一个老百姓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目光中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反倒是他们看到他钦差的车驾后,他们眼中的光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仇视,若不是有几个高大威猛的侍卫随行保护,俞竑怀疑自己根本没有命活着到下邳。
进入下邳城后,情况变得更糟糕。
虽然说,有琅琊军前面开道,但架不住两旁的老百姓的“热情”,他们可能是怕钦差一行人饿着,非常贴心往钦差的车驾丢烂菜叶和臭鸡蛋,间歇还掺杂着“滚出徐州”、“滚出下邳”的怒骂,把俞竑和随行的侍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