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朝请郎,捡校尚书刑部员外郎,凤翔府少尹,兼侍御史赐绯鱼袋,张增。”
要不是明光铠在身上套着,张军就把腰间的绯色鱼袋拿出来了。大佬,咱俩一个色儿啊。
“原来是张郎君。”李建徽也放松下来。不跟朱泚是一路的就好,这架就打不起来了。实在是,自己这点人马实在是不够看。
到不是说挥不动刀了,而是各方面都不占优,必竟年纪摆在那里。
他官至节度使,养尊处优,论起行军打仗早就不行了,身体不比年轻的时候,就靠着手下这点人连给张军这边塞牙缝都不够。
要是人马够用刚才直接就杀过来了,哪里会在这边小心翼翼的观察。
张军要是知道他的想法直接能吐血。大佬,你这是明晃晃的堵路好不好,哪里看出来是观察了?
李建徽对张军还是挺客气的,人马不是对手是一方面,张军这个侍御史赐绯鱼袋的身份是另一个方面。
别看官职低微,侍御使可是有小三司之首的雅号,专办大案审高级干部的。也就是说这个小官在别的方面都算不上什么,但是专克这些大佬。
大唐之所以国力鼎盛和他的各种制度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
就比如这种专门针对高级官员的监查制度,还有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三宰)的贵族联席合议制度。
只不过后期叫皇帝自己给玩坏了,还真是和下面的官员阶层没什么太大关系。和大宋大明正好相反。大唐多的是忠义忠烈,而宋和明也相反。
不过这个底子确实是唐晚期打下来的,给后面几朝埋了个大雷。那就是翰林院制式。
唐代的翰林院不是什么大衙门,翰林和翰林学士只是一个没有品阶的职务,啥也不是。
就是吸收一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还有医卜相乐杂等等有点小特长的人进来,主要工作就是随时等候皇帝的召唤陪皇帝聊天吃饭找乐子。
不过,天天陪着皇帝,自然亲近起来,然后有时候后皇帝就会让学士代拟圣诏,一下子就把这些闲杂人等的实际地位给拉起来了,约等于中书舍人的职能。
到了唐后期,翰林学士代圣拟诏已经成为了常例,称为内制诏,用白麻纸,而中书省拟诏称为外制诏,用黄麻纸,翰林院已经有点和中书省分庭抗礼的意思。
到宪宗的时候,因为宦官势大,多和外臣互有勾结,宪宗就增设了翰林学士承旨这么个实册官职,给了翰林学士们一个官方身份用来和宦官抗衡。
然后就成了惯例,翰林学士有了进身的机会。
&n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