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霖现在也不能手软了,把经过南安郡的龙川国的商人,每天每个人都会查一遍。一段时间下来查了不少货品物资。
冯景明看到贺霖的这些举动,心里骂道:蠢货,不知道避嫌还变本加厉。等老夫这一本参上去,我看你怎么脱身。
当贺霖得知,冯景明参自己奏折,已经写好了时。
贺霖也写了一个奏折,言明覃国和龙川国之间历年来走私货物额巨大。严重影响了覃国的税收,导致秦国边军没钱发军饷严重影响军队的作战能力。
现在证据确凿,需要严查与走私相关的人员和官僚。
贺霖写的折子快马加鞭,在冯景明上奏之前就送了出去。
这就是一种政治技巧,同样一件事情先上奏的就是原告,后上奏的就会成为被告。
贺霖的奏折当然是要先走兵部,再由兵部转呈尚书令,由尚书令定夺是否在朝堂上进行朝议。
崔植看到贺霖的奏折,也不知道贺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说你没钱,想从边境贸易那捞点银子充做你的军费,做了就做了呗,干嘛还上奏折,倒打一耙,说别人的不是。
不过老谋深算的崔植还是决定把这个奏折呈到朝堂上去,看看能引起什么反响。
当崔植把贺霖的奏折奏给当今圣上的时候。
朝堂上就像爆炸了一颗巨大的炸弹,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为了重启卫所的事情,现在还没有吵完,现在又来一档子这事。
“那一年千万两白银的边境贸易,税收应该过百万才对,可是我们可没见过这么多税收上来?
正因为许多该收的税收不上来,才导致朝廷没钱给边军发饷银。
正因为边军没钱打仗,重新启用卫所兵户制不对吗?兵户们又不用发响银。”户部侍郎崔希廉代表着崔家开始发难。
吵架这种事当然不能让崔植亲自上阵了。
崔希廉的言辞也都是事先斟酌好的,崔植还是想借这件事情为启用兵户制度找支撑。
这话的隐含意思就是,要想废除卫所制可以,先把边境的税收齐了再说,不然没钱打仗。
有了崔家的站台,官员们很容易对贺霖的奏折先入为主,认为贺霖是对的。
当冯景明的奏折递上来的时候,官员们很容易理解为冯景明就是包庇走私的官员。
崔植这时候才明白,原来贺霖这小子为了脱身才先上的奏折。
&nbs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