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需原材料全都准备好后,程俊便雷厉风行地开始着手建造石灰窑。
说干就干,程俊带领众人来到泾阳城外那片空旷无垠的土地。他们在这片广袤的区域里仔细徘徊,每一步都带着谨慎与思考。
众人弯下腰,用自己的脚步认真地一寸寸丈量着土地,仔细感受着每一丝微风的方向与力度。
这里视野极其开阔,周围没有任何高大的障碍物阻挡气流,能够确保在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滚滚热气能够毫无阻碍、畅通无阻地顺利散发出去,最大程度上保证不会影响水泥的质量。
众人迅速分工合作,彼此之间的默契仿佛是一个磨合多年、运作精密的仪器。
有的勇敢地肩负起去远处石山搬运沉重石头的艰巨重任,他们弯着腰,背上驮着巨大到几乎遮挡住他们身体的石块。
每迈出一步,双脚都深深地陷入松软的土地里,沉重的负担压得他们的腰几乎直不起来。
汗水如倾盆大雨般不停地流淌,迅速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然而嘴里却没有发出丝毫的抱怨之声。
有的则毫不犹豫地奔向附近的山林,高高地举起斧头,奋力砍伐粗壮的木材。
斧头起起落落间,木屑如同雪花般纷纷扬扬地飞舞,他们的手臂被强烈的震动震得发麻,甚至有的人虎口开裂,鲜血渗出,却依然不肯停歇手中的动作。
还有的专注地负责挖掘坚实的地基,他们紧紧地握着铁锹,一下又一下竭尽全力地铲着那坚硬如铁的土地。
每一锹下去都仿佛要耗尽全身的力气,手上很快就被磨出了层层老茧,新伤叠着旧伤。
但大家齐心协力,全神贯注,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石头精心垒砌起来,逐渐形成窑炉坚固无比的墙壁。
在垒砌的过程中,大家目光专注如炬,格外小心谨慎,确保每一块石头都放置得稳稳当当,严丝合缝,哪怕是出现丝毫的松动或者偏差,都会立刻进行调整和修正。
这座石灰窑从外面看,呈一个巨大而壮观的圆拱形,高度约有两人多高,仿佛一个巨人蹲伏在地。
窑体由大小不一的石头和黏性十足的黏土砌成,外表虽然看起来略显粗糙,但那粗糙之中却透露出一种坚固异常、坚不可摧的气质。
窑顶开有一个宽阔的大口,宛如一张巨大的嘴巴,用于添加原料和方便人们观察内部的烧制情况。
窑身一侧精心设置了进料口,其形状规整,边缘用经过精心打磨的石头砌得平滑整齐,就像被能工巧匠精心雕琢过一般,以保证原料能够如流水般顺利进入。
而在窑身的另一侧,则巧妙地设计了通风口,通风口的大小和位置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
通风口既能保证足够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地进入,促进炉内的燃烧,又能精妙地控制火势,使其不会过于猛烈而影响烧制的效果。
然而,烧窑的进程并非一路坦途。原本准备的堆积如山的大量木柴,在持续不断的烧制了一段时间后,众人惊恐地发现其数量远远不够。
程俊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形成了一道深深的沟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忧虑和果断。当机立断,他迅速又安排人手去寻找煤矿。
经过一番艰难曲折的探寻,众人终于在附近一座偏僻的山中找到了煤矿。
随后,大家又不辞辛劳地马不停蹄地对石灰窑进行改造,使其能够适应燃烧煤炭,从而为烧制过程提供更持久、更强大、更稳定的火力。
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们专注地将木材加工成各种合适的形状和尺寸,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专注和精湛的技艺,每一次的切割都恰到好处,如同艺术大师在精心雕琢自己的作品。
这些木材将成为窑炉内部结构的有力支撑,为窑炉的稳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些经验丰富、眼光独到的工匠则聚精会神地设计着窑炉的通风口和进料口,他们手持尺子,一丝不苟地进行精确测量,用墨线仔细地做出标记。
每一个细节都被他们反复斟酌,再三思量,力求达到完美无缺的境界,以保证烧制过程能够万无一失,顺利进行,不出一丝一毫的差错。
经过数天夜以继日、不知疲倦的努力,一座看似简陋却饱含众人心血与殷切期望的石灰窑炉终于巍然矗立在眼前。
众人望着自己亲手建造的窑炉,那满是尘土与汗水的脸上露出了欣慰与期待交织的灿烂笑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