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返回川蜀的李艺书,浑然不知他的大名已经在北电传遍了。
可谓是褒贬有之。
有人觉得李艺书年纪轻轻就能独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还是非常厉害的。
也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拍的太素太正了。
太素就是这部电影没有聚焦在人性的丑陋上,应该发掘出父亲为什么当乡邮员二十多年都没有得到升迁,为什么县里面连给一笔医疗费都不愿意。
太正就是题材选择上,不应该关注这些正面人物,应该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大都市中那些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年等等。
只有表现出在大时代背景中那些边缘人物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且用镜头真实的记录下来,才能被称之为电影。
对于这些评价,如果李艺书知道的话,只会一笑了之。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北电,有很多未来拍现实题材的第六代导演,像什么知名点的管唬、王全鞍等人,如今都还在学校等着毕业答辩。
都是成长在一个时代的关系,上一世李艺书还是挺羡慕这些第六代导演们的,想拍什么就拍什么,而且各个都出了名。
只不过羡慕归羡慕,他还是不太喜欢一些第六代导演们拍的电影,太晦涩太矫情了。
一直都说电影是艺术,这话不假,但电影是大众艺术,不是那些曲高和寡的人独有的。
既然拍了电影就不能太过突出个人,你不能以你个人的思想去覆盖广大观影人群的思想。
就好比陆大导演后来拍的《金陵!金陵!》,以他陆太郎为日本帝国主义辩驳的思想,去覆盖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他这不是脑残是啥?
关于在北电校园内展开的议论,李艺书原本是不知道也不了解的。
但是随着一封从燕京北电寄到峨眉制片厂的信,却是让他知晓了这几日北电导演系、表演系还有文学系,因为他而展开了无比激烈的讨论。
来信人没有写自己的名字,只是以“竹叶”这个笔名代替了。
看着信中的“竹叶”讲述李艺书的电影在北电放映后,所引起的讨论与争议,包括他/她对电影的一些理解,以及想要问的一些关于电影的细节内容……
在信的末尾,他/她还流露出希望能够尽快收到李艺书的回信与答复。
回信啊——
李艺书只是想了几秒的功夫,就决定给对方回信了。
好歹这算是自己收到的第一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