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诗,顾名思义,即创作时未想好确切的标题而冠以无题之名的诗,如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手笔多有无题诗,另有一种无题诗是采用诗中首句前两字作为标题的诗,显而易见的是《诗经》中的篇目,如《蒹葭》和《关雎》等,李商隐的名作《锦瑟》亦是。无题之作,记得学生时代自主命题写作时较为常见,绞尽脑汁之后,枯肠搜索一番也不知如何命题,于是空白一行再写第一自然段,写着写着好似想到了标题,于是在空白处填上标题,有时候甚至写完了,再看看拼凑的几百字之后在造个标题添加上阙,这种先文后题的写法,好似无题作文一般,想必和古代文人创作无题诗的写作思路具有相似性。莘莘学子们需要学习的无题诗主要出自《诗经》和李商隐之手,李商隐流传下来的无题诗有十多首,其中以《锦瑟》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最为经典,以朦胧含蓄和广泛用典著称,他可读的无题诗不止这两首,尚有其余的无题诗金句值得拜读。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是唐代人生经历颇为坎坷的一位大诗人,一生顺遂0的时光不多,命途多舛形容他虽夸张点,但同比合称小李杜的杜牧而言,家世背景及境遇的确相差甚远。李商隐虽数次申明自己与李唐宗室出自一脉,可是疏远的皇室血缘关系并未给他带来实际上的效益,自高祖父及己辈都是充任一些低级别的官职,可谓是士族中的寒门子弟,作为皇室宗亲,他远不如曾经落魄一时的刘备,毕竟刘备鼓吹刘汉皇室宗亲使得赢得了相当强的政治资源并最终独立称王一方。较为遗憾的是,据史料记载,李商隐的风评不尽如人意,或许跟他从小便要承担光耀门楣的责任息息相关,背离恩师,岳父未帮忙在仕途上施加影响等种种迹象表明,李商隐或许在官场上颇有让人嗤之以鼻之处,不过他的诗文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成为唐代诗坛里的杰出代表,曾有有人盛赞他虚负凌云万丈才。李商隐的诗歌在晚唐独树一帜,作品构思新奇,或许是因为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爱情诗和无题诗写的缠绵悱恻,深受读者的喜欢,其次习惯于采用含蓄朦胧的艺术手法,有些诗过于隐晦迷离难以理解,只微微感觉到其写的精妙,朦胧意境也美,总有人喜欢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感。
李商隐的坎坷首先源于父亲早逝,作为士林寒门子弟,没有父亲的庇护,他少年的成长较为艰辛并对他日后的发展影响至深,作为长子有撑持门户的责任,作为士林阶层成员有光耀门楣的义务,好在同族叔父多年的悉心教育,方能成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其次是皇室远亲未能给他带来实际裨益,只能老老实实的参与残酷的科举竞争之路,熟读他的诗篇,可知其才华是具备的,但是过于单薄的背景使得他多次科举落第,请求恩师令狐楚及令狐绹父子的帮助后,才得以进士及第。再者,他的仕途之路颇为曲折,背离恩师投靠它门使得他声誉备受质疑且陷入了党争的漩涡里,仕途的上升机会期却恰逢丁母忧和岳父的离世,好在才华寄身,仕途尽管凄迷但还算是维持了祖辈的士族阶级。从李商隐的诗文看,他与妻子王氏感情很好,但仕途的曲折坎坷使得他们妻子聚少离多,更为不幸的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先他而去,巨大的变故使得他的诗篇多有郁郁寡欢的底色。总而言之,李商隐的坎坷履历造就了他诗文的消极沮丧的主旋律,不过却受到很多读者的喜欢,或许更多的是受女性读者的喜爱,可能会如林黛玉所言,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却又矛盾的说喜欢他的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以“锦瑟”为题,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锦瑟以隐题的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无题系列作品中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其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此诗的点睛之笔,诗人采用四个典故的铺陈,才在结尾处道出自己的无限感慨,从其感慨之辞中大致可推断出,诗创作于他的晚年,是遭遇重大家庭变故后的诗,未经多年的沧桑蹉跎,想必迸发不出如此感人至深的诗句。欧美经典歌曲《right here aitg》,曾经风靡全球,其百听不厌的旋律依然深入人心,中文翻译为“此情可待”,有可能取自李商隐的《锦瑟》。经历社会无情的打击,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人会习惯性追忆往昔经历,这些事多是关于爱情和事业的,正如李商隐所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此“情”不应该狭隘的限定于爱情,宜涵盖世故人情,只能感叹一声,只能怪自己当初也茫然无知。
这首诗除了难以理解之外,最大的特色便是多有用典,此诗的颔联和颈联的四句,每句借用一个典故,依次为庄生梦蝶、杜鹃啼血、沧海珠泪和良玉生烟,连续将四个典故无缝衔接起来,若无学富五车的积淀,想必会对它望洋兴叹。诗字面意思倒不难理解,其意是说精美的瑟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都值得追忆青春年华,庄周梦见自己像蝴蝶一样翩翩起舞,望帝将自己的春心寄托于杜鹃,沧海明月流下了滴滴眼泪,蓝田日暖玉石化作青烟,等到现在才开始追忆此情此景,是因为当时心中一片茫然。从诗意来看,这首诗应是作者回忆以往经历的作品,想必是遭遇了重大变故后的作品,方能创作出这么迷离深刻的追忆之作,尤其是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让很多历经世事之人颇有共情之感,读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3页)